作品演绎美声民族游刃有余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将在“俄罗斯优秀民歌经典作品演唱会”上演唱,对这台演唱会,你有何看法?
吴碧霞(以下简称“吴”):这台演唱会很有意义。俄罗斯的这些经典歌曲,虽然目前不可能像流行歌曲那样有很广的受众面,但是这些作品的艺术性相当高,旋律非常美,不少都是很国际化的艺术歌曲,比如《夜莺》、《又是早春》等歌曲是我在一些国际性艺术活动中经常演唱的歌曲。这些歌曲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不少曲目至今还是很多音乐院校的必练曲目。
记: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对绝大多数中国歌唱家来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你却能游刃有余地演绎这两种风格迥然不同的作品,为什么?
吴:我尝试演唱这两种风格的作品,只是想用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和证明一个歌者在不同风格作品上的可塑性是很强的,绝对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演唱功力如何了得。我也经常鼓励我的学生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一起唱,因为大家数十年来都被传统的标准——要么搞民族,要么搞美声束缚着。我的观点是:音乐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抒发感情的,而感情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音乐也是如此。
记:对一个歌者来说,你认为技巧、表演和代表作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吴:我认为技巧、表演和代表作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歌者如果技巧高超,但缺乏表演,自然不行,更谈不上有什么代表作了;如果只有表演,但缺乏演唱技巧,那就更不行了。
声乐教学唱好才能教得好
记:凭音乐天赋,你完全可以做一个专业的歌唱家,为什么毕业后你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这会不会减少你登台表演的机会?
吴:我觉得做一个专业的歌唱家和当一个声乐教师并不矛盾。老师这个职业是我非常喜欢的,我现在虽然在中国音乐学院当老师,但一点也不比其他的专业歌唱家机会少,因为我的工作环境相当宽松,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内外演出。
记:一位好的声乐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歌唱家,但一位优秀的歌唱家未必是好的声乐教师。可你唱得好,又教得好,原因何在?
吴:你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一个声乐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歌唱演员,因为老师教学的捷径就是通过自己的演唱实践来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声乐技巧和理解声乐作品,教师也可以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歌唱实力。另外,作为老师,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还要具有一对鉴赏能力特别强的耳朵——这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的前提。
记:游刃有余地驾驭民族和美声两种唱法不仅是众多成名歌唱家的盲点,也是在校学生的盲点,你认为原因何在?
吴:我认为民族和美声不可兼唱的观点是错误的。根据实践,我觉得一个人的歌唱能力完全有足够的张力来同时容纳中西方的声乐艺术,关键是你是否在主观上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到现在为止,有时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说我的嗓子适合唱民族还是美声?”我对他们说,嗓子只是发声器、唱歌的工具而已,演唱哪种风格的歌曲应该是由自己的意识和爱好来决定,多种唱法只要驾驭自如就行。
记:你对中国现行的声乐教育体系有何看法?
吴: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现行的教育体系太过于强调技巧的重要性,唱歌的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技巧的训练上,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歌唱艺术概念化。我认为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对作品的理解,而不应盲目强调技巧。因为在演唱中,技巧只是演唱的工具,任何技巧都不能独立存在,它只能在滨唱作品的风格中得以体现,如果脱离演唱作品的风格而一味追求技巧,那技巧就成了演唱的束缚,就会影响歌者阐释作品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演唱自然就成了机械性的了。
记:近十年来,你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就美声唱法而言,我们的选手与国外选手相比有何优势与劣势?
吴:咱们国家演唱方面的人才太多了,好苗子太多了,很多人都有一个好嗓子,音乐细胞很活跃。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劣势就是音乐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提高。当然,心态也很重要,搞艺术一定要认认真真,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在名利面前,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歌剧漫谈歌剧应该学习流行音乐
记:歌剧作为舶来艺术,在中国一直没有广阔的市场,它如何才能走进大众?
吴:客观地说,歌剧毕竟是外国传进来的,因此现在很少有人听也不奇怪了。究其原因,首先是语言的差距——观众听不懂,其次是在审美习惯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当然,歌剧作为世界艺术的优秀遗产,我们还是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发展。
我经常把歌剧这些艺术归结为严肃音乐。严肃音乐要发展,是不能一成不变的,也绝对不用一个标准来发展它。我觉得目前严肃音乐方面最缺少的就是宽容和团结。你看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多么宽容呀,只要有人接受、喜欢,各种各样风格的流行歌曲都可以演唱,而不是非要一个标准。所以,我认为在物质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歌剧应该学习一下流行音乐。
记:著名歌唱家邓韵现正为广东的歌剧事业做努力,她在培养歌剧演员的同时,也不时推出精彩的歌剧片段来培养观众,你认为这种做法对推动歌剧事业的发展是否奏效?
吴:我非常赞赏邓韵老师的做法。观众应该培养,应该主动引领着他们跟着我们走,而不是等着他们进剧场。因此,歌剧工作者就必须花时间和精力用多种方式培养观众,让他们欣赏水平不断提高,欣赏兴趣不断提高,从而更加喜欢歌剧这门高雅音乐,这对于歌剧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你认为中国的歌剧工作者应为歌剧事业的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
吴:中国歌剧的发展,除了需要一批演唱者邬,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作曲家,需要他们的创造性实践。艺术创作的目光一定要长远一些,要多学多做,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鼠目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