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新颜亮相后,文化广场先后引进了不少海外经典音乐剧目,如英文原版《巴黎圣母院》、《剧院魅影》、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当然,在此基础之上,中文版《妈妈咪呀!》等一批“本土化”制作的亮相,也预示着音乐剧在中国的2.0阶段,然而,这其中,由中国人自己创作、自己演的原创音乐剧,仍然十分稀缺。在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上,记者了解到,步入第三个年头的展演季,终于诞生了首个票房告罄的原创剧目,由杭州剧院出品的音乐剧《简·爱》,还未开演门票就实打实卖完了。原创音乐剧是否就此迎来了春天?对此,上海文化广场节目总监费元洪表示,现阶段,中国原创音乐剧还没到赚钱的阶段。
费元洪告诉记者,开业第一年起,全新的文化广场就着力筹备“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为的正是鼓励代表未来的原创音乐剧,但起步之艰难,还是超出了想像。
第一届的“展演季”,原定有两部音乐剧参演,可就在完成了签约、宣传、出票等一系列常规流程后,其中一部剧目的主办方因为资金出现了问题,宣布取消演出,于是,可怜的“首届”事实上只上演了一部原创音乐剧《断桥》。第二年,《国之当歌》、《二泉吟》两出新剧,外加一个老剧目《断桥》,数量上有所增加,为了吸引更多人走近原创音乐剧,主办方在票价上也有所控制,限定在80元至380元的亲民价,“观众多了一些,但还没有出现百分百票房。”费元洪告诉记者,今年,“展演季”诞生了首个票房告罄的剧目,根据经典改编的音乐剧《简·爱》,离3月7日演出还剩20天的时候,门票已经售空,“从这一点上来说,经过前两年的市场培育,观众对"原创音乐剧"的接受度的确在提高。”
虽说音乐剧《简·爱》卖了个满座,但费元洪清醒看到,这并不代表大型原创音乐剧进入了赚钱时代,“这次只演一场,门票数量相对有限,而且我们依然采用了亲民票价。”他坦承,现阶段,低票价是对原创音乐剧的基本要求,“这样的票价我们剧院自身是不挣钱的,而剧团恐怕也只有把票全部卖完才有可能盈余。但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想法,音乐剧要接地气。”他透露,很多公司在创作和制作原创剧目时,并没有想好是为了巡演。演出费不去说,仅剧组七、八十号人衣食住行的开销就不少,“很多剧组甚至表示,但凡能打平人员的基本开销,就来演。但实际情况是,大型原创音乐剧如果要为了赚钱而来,几乎不太可能。我们所面临的,是尚不成熟的市场环境,还有剧目品质。这一切,需要慢慢培育。”
“不少人在说,音乐剧是商业化的戏剧样式,应该按照纯商业化的方式运作。但坦率讲,我们原创音乐剧的市场环境,有时甚至比起所谓的"非商业化"的古典音乐还不如。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没有长大之前,是该先补营养呢?还是先献血?答案不言而喻。”费元洪的这番话,得到了华夏乐章音乐剧团副团长许峰的认可,“在中国现阶段,原创音乐剧还没到赚钱的阶段,在美国百老汇,1元门票可以带来住宿、旅游等附加效应将近9-10元,但在我们这里,目前还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