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原创和国外版权引进等诸多尝试,中国音乐剧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随着公众对音乐剧接受度和鉴赏力在提高,音乐剧的受众逐渐成熟,对音乐剧的需求明显增加——人们热切期待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诞生。
音乐剧虽然是一个外来词,但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音乐剧在中国早就存在,比如乐舞、戏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曾经有一个新歌剧时代,只是从音乐角度来说,当时更多是接受苏联的影响,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音乐剧,因为它没有现代化,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经典的、民族的东西。可以说,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迄今还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视听习惯、舞美技术、音乐构成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流行歌曲、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融合,重新建构“音乐剧”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认为音乐剧在中国要想有大的建树,要完成本土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内容上激活传统文化资源,形式上在借鉴西方音乐剧的基础上完成中国音乐剧的现代化。
形式和内容是建构中国音乐剧的两个方面。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一个有机体,而不应该词是东方化的,形式则杂乱无章。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音乐剧实践很多,做得不错的有《寸草心》、《蝶》、《爱上邓丽君》,在国内外都产生不错的反馈。但是,总体而言中国音乐剧实践和理论建设都还要再往前走一步,尤其是音乐剧的理论建设。中国音乐剧理论体系尚未建立,整个音乐剧的理论架构、核心观念、艺术表现方式都需要建构。
可能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剧情突破毕竟容易实现,音乐的突破非常困难。有些音乐剧,你闭上眼睛不看服装,要么以为是西洋歌剧,要么就是通俗音乐大拼盘。简单地把通俗音乐理解成现代化,其实还没有找到当代中国应有的音乐语言。音乐形式的现代化是音乐剧发展的关键。
音乐剧的现代化,可以这样切入——
首先,音乐剧与社会生活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民众生活方式变迁等等方面密切相关。音乐剧是综合艺术而不是单一形式,如舞剧就是舞剧、歌剧就是歌剧,音乐剧这种表现形态恰好能满足人们对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方位需求。泛概念层面的音乐剧形式之所以在人类原初时期产生,也是这个原因。远古时期,先民们且歌且舞,对酒当歌,把艺术与生活、与劳动等等融合在一起。“艺术”,在和生活密切结合的相融状态中存在。音乐剧为什么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不难理解。如果我们要研究音乐剧理论架构的话,这是一个原点。
中国艺术史上曾经若干次出现过综合性特征明显的艺术,比如元代的元杂剧。总而言之,随着时代变化,艺术门类开始精细化。直到进入21世纪,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仿佛使我们又进入了艺术全方位地满足民众需求的综合时代。这是音乐剧存在和发展的艺术生态。许多人也看到了音乐剧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机和必然性。
此外,音乐剧还有一个重要特征——跟大众音乐结合,比如与爵士乐、乡村音乐的结合。这一点恰巧是东方文化的特质,中国戏剧就来自民间,但是,戏剧的表现形式还要跟现代生活相联系、有发展。
尽管目前看来音乐剧的发展和繁荣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音乐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好,作为一个产业类型也好,也是最可能实现突破和成功者。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完成了音乐剧整个艺术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形成了音乐剧的东方面貌和东方风格,那么对于中国文艺的发展贡献将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