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既争一时,也争春秋】(中)

作者来源:吕代伟 发布时间:2014-03-03

 

 

 

瓦格纳的剧本虽然乏人问津,但仍勤奋不懈努力创作。这样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在当时竟妄想打造一个专属于他的剧院,专门上演他的作品。若要说瓦格纳为史上最荒唐、最自恋的狂人实不为过。然而就在1864年,年仅十八岁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在看过《罗恩格林》后为之倾倒,倾全国之力成就了瓦格纳的梦想。于是痴人说梦成为了现实,一时间瓦格纳成了天底下最受眷顾的宠儿。 紧接下来的《崔斯坦与伊索德》、《纽伦堡的名歌手》、《莱茵黄金》与《女武神》尽在王国首府慕尼黑首演。直到1872年他理想中的拜鲁特剧院破土奠基,1876年《尼贝龙根的指环》隆重上演为止, 届此瓦格纳奋斗了廿多年的梦想终已实现,瓦格纳风潮更横扫全欧。且看拜鲁特乐季开幕之日冠盖云集,后辈音乐家们摩肩擦踵前来朝圣,连德皇都不远千里前来欣赏《指环》演出,可见瓦格纳有多么意气风发了。

威尔第在这时则兢兢业业苦心维护他一手缔造的歌剧王国。当年的狂人现已成他的梦魇,意大利歌剧数百年的基业危在旦夕。瓦格纳曾毫不留情的嘲讽威尔第只不过是个手摇风琴的乐师,而呕心沥血的《安魂曲》更被其党羽批评是「穿上修士袍的歌剧」。事实上这时的威尔第,正面临着创作生涯的转捩。他为追求戏剧效果的连贯而舍弃了传统的编号歌剧;为增加戏剧张力而大胆启用全新的管弦乐音响效果,但这些改变却都被认为是东施效颦、仿效瓦格纳威尔第曾细细研究瓦格纳的理论,琴架上也总摆着《崔斯坦与伊索德》的总谱。但当1875年,他在维也纳听了《汤豪舍》之时,他却打了瞌睡,就如同身边打着瞌睡的其他德国人一样。连《汤豪舍》都甚且如此,试问又有谁能在听完了连演四晚整整十五个小时的《指环》而不心神耗弱?因此,威尔第从瞌睡中得到自信,毕竟这世上凡夫俗子还是远多于疯子、狂热份子与自虐者。而对人世间情爱纠葛的关怀更远胜于对神话人物或人类文明起源的兴趣。没有人能抗拒荡气回肠的咏叹调,一如无人能忽视感官上的绝美体验。在威尔第的剧本里,三部出自莎士比亚、四部出自席勒,紧接在后的还有雨果、小仲马与伏尔泰。剧本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在他的咏叹调里鲜活无比,用音乐让这些厚重的历史与复杂的纠葛清楚呈现在舞台上,成为升斗小民皆能传唱歌颂的动人故事正是威尔第的拿手绝活。

此外威尔第对于剧情节奏的掌控远比瓦格纳精准。瓦格纳固然舍弃了宣叙调,但同样也罢黜了咏叹调。无限旋律的构想如江河滔滔,永无休止,使得整部歌剧难以切割,让欣赏门槛高不可攀。威尔第虽然也有声皆歌,但精心打造的咏叹调却让人反覆思量、回味再三。不过瓦格纳的歌词诗句字字珠矶、文雅洗炼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他善用头韵写词,使音乐与声韵、旋律与语气呈现最和谐的结合,更让音乐伴随着诗意开展,听者只要全心追随他的音乐便会忘却时间而沈醉其中。诗意与音乐相辅相成,到后来,已无法区分究竟是音乐开展诗意,或是诗意衍生音乐。威尔第精于描绘凡人情感,而瓦格纳则擅长形而上的象征与暗示。威尔第借古讽今的高明手段世人皆知,瓦格纳则在乎古老传说是否能重获新生。威尔第的爱情总有着国仇家恨的冲突以及人心黑暗面的背叛猜忌,而瓦格纳的爱情却是殉死有理、真爱无罪。当我们同情威尔第的凡夫俗子之爱时,却也仰慕着瓦格纳超脱生死的坚决。
(待续)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