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俄国作曲家,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应该就是柴科夫斯基。 事实上,柴科夫斯基在西洋音乐史上的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时在俄国有所谓「五人组」的音乐家,以发展俄国民族音乐为创作目标。另外与之相对的则是安东及尼可来‧鲁宾斯坦 (Anton & Nikolai Rubinstein)兄弟成立的学院派,强调西欧扎实的音乐训练。柴科夫斯基出身于学院派的训练,自然与纯国民乐派人士的创作方向不同,但是由于他个人十分俄国式的天性,在他独特的抒情表现下,而使原来对立的音乐发展方向,从他开始逐渐汇整到同一条路上。
从许多资料中我们可以似乎了解到,柴科夫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忧郁、有点神经质且有同性恋倾向,这些都与他的出身背景有很大关系。他曾遇到一位他很想追求的女子,但由于个性害羞内向使然,因此错失良机而遭受严重挫折。后来则是在不懂得如何拒绝的情况下,造成了一段凄惨的婚姻生活。
感觉上柴科夫斯基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过程也并不大顺畅,就好比他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遭到原先要题献给的人无情地拒绝演出,但是之后却广受大众的喜爱…。或许正因为在生活上受到诸如此类的刺激频繁,反而促进了柴科夫斯基在音乐上的表现与发挥。
流畅的旋律线条是柴科夫斯基音乐魅力之所在,更是使他的音乐能够历久不衰的重要因素。配合上他对乐器的处理及发挥,使他的音乐经常给人连绵不绝的感受。柴科夫斯基遗留下来的作品为数庞大,而且内容、种类繁多, 目前大家仍然常可欣赏到的乐曲如:十一出歌剧中的二出,六首交响曲其中后三首,三首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及为大提琴作的「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三出芭蕾舞剧以及六、七首如序曲、幻想曲之类的管弦乐作品。室内乐曲则包括三首弦乐四重奏曲中的一首,一首钢琴三重奏曲,一首弦乐六重奏曲。这份成就除了少数德奥的大师之外可说是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