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暗示这样的结论;这项研究既证实又加强了先前在加拿大和香港进行过的研究。不论在何种文化下,学习乐器的小孩子有更强的语言记忆能力。
由罗登(Ingo Roden)率领的德国奥登堡大学(Carl von Ossietzky Universität Oldenburg)研究团队指出,他们在长达一年半的研究里,发现「音乐才能对口语表达和语言处理能力有正向相关的作用」,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心理学前线》(Frontiers in Psychology)。
这项研究的对象总共有73位七岁和八岁德国小学学生(37位男生、36位女生),来自七所不同的小学,其中25位学生除了接受比学校音乐课程之外,还需额外接受更进一步的音乐指导,每周上一次45分钟的课,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有吉他、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小号、竖笛和鼓)。每所学校的实行细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学生都接受各别指导,最多不会超过五个人一起上课,而且老师也要求他们必须回家练习。另外有25位孩子来自「两所强调自然科学的学校」;他们在同样一年半的期间内接受「加强的数学和一般课程训练」。最后的23位小孩子则没有接受基本教材以外的课程。
研究开始的时候,所有的小孩子都接受一系列的测验,来评估视觉记忆和语言记忆。在语言记忆方面,小孩子必须在听到15个单字之后马上复诵,过25分钟之后再复诵一次,最后要在30个字的清单里把这15个字选出来。
分组实验经过一年半后,研究人员观察指出:「和自然科学组和控制组的孩子相比,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在所有的语言记忆项目里都有更大的增长」,而且「经过调整模型数据以反映个别智商和年龄差距」之后,这些增长都还在,更会伴随时间不断进步。
虽然研究员不完全清楚为何会这样,不过心里大概有个底:「演奏音乐时,学童需要持续关注他们演奏的内容,我们可将这些内容是为一连串有意义的资讯『意元』(chunk)。这些意元包含的不是各自独立的音,而是一个个群组的音,这些群组会组合成为有意义的旋律和乐句。」这和大脑处理个别音节(音节跟音符一样,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将之组合成为单字的方式相当相似。同时,这项研究的结果跟先前的研究一样,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视觉记忆并没有因此增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