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詹姆斯·霍纳,你可能并不熟悉,但是,他所创作的旋律可能会占你熟知的所有电影音乐的一半。
詹姆斯霍纳曾经说过“我的工作就是让观众可以听到自己的内心”。
霍纳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两次获得金球奖;他为数十部电影编写配乐,很多甚至音乐“红”过了电影;他以唯美华丽、充满诗意的配乐风格在乐坛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让观众听到自己内心的旋律。
霍纳的配乐并未简单的作为电影附属品而存在,而是最终凌驾于影片之上,频繁被应用于各种场合,取得了远超电影的骄人战绩。
“ 星际旅行2:可汗之怒
发行时间:1982-6-4
导演:尼古拉斯·梅耶
这并非是霍纳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他真正进入好莱坞的“敲门砖”。实际上,由杰瑞·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为《星际旅行:无限太空》创作的音乐是极为成功的,其中的“星际迷航主题”更是因为嘹亮的铜管与辉煌的气势而彪炳影史。
不过由于预算下降,制片方大胆启用了当时只有28岁的霍纳,来创作这部续集的配乐,而后者也拿出了当时并不常见的电子合成器加管弦乐队的配器方法。相比而言,霍纳的这部续作无论是气势还是动力都不及前作,但是却多少体现出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绵长的旋律与细腻的情感。
“ 光荣战役
发行时间:1989-12-15
导演:爱德华·兹威克
一片的配乐仅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的提名,但它却被公认为霍纳早期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描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军队中黑人士兵命运的影片,表现出了对英雄主义的赞颂和对无情命运的哀叹,而霍纳的配乐则成了影片真正的灵魂。对于这部题材严肃的作品,霍纳在音乐语汇上取得了不少突破。
他用嘹亮的军号来描绘军人的热忱,而用圣咏一般的男童合唱讴歌他们为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奉献。当然,这里仍然少不了霍纳标志性的绵长弦乐与柔美木管音色。所有这一切,不但深刻彰显了影片的精神内涵,更是在宣告霍纳创作的成熟期已经来临。
“ 勇敢的心
发行时间:1995-5-24
导演:梅尔·吉布森
《勇敢的心》是霍纳中期作品中足以与《燃情岁月》并列的优秀之作,尤其是片中那凄美的苏格兰风笛之声,打动了无数的影迷。作为苏格兰民族的代表乐器,风笛的使用渗透到影片中的许多重要的场景当中,不断扩展着影片场景的现实空间,唤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使音乐散发出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此外,霍纳对于影片中战争场面的处理,也继承了他自《光荣》以来的基本手法——并不采用激昂的旋律和震撼的节奏来推动气氛,而是利用特色乐器和电子乐器的音响效果来为影片造势。诚然,这种配乐方法会让音乐显得优美有余而气势略欠,但这也正是霍纳的特色所在。
“ 阿波罗13号
发行时间:1995-6-30
导演:朗·霍华德
《阿波罗13号》与《勇敢的心》两部配乐创作于同一年,而它们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的提名。尽管最终未能获奖,但霍纳在90年代中期好莱坞作曲领域的地位可见一斑。此片也是霍纳风格的典型之作,尤其是对于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场景——阿波罗13号火箭发射升空一场戏,霍纳依然“固执”的使用了弦乐。
这里的旋律是一段单音阶上行,速度比较慢,单独听起来不会有多少感染力。不过霍纳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在这里加入了小军鼓有规律的敲击,这种单调的重复性音响配合弦乐的上行旋律,一下子就把紧张的气氛点燃了。
“ 泰坦尼克号
发行时间:1997-12-19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有人说《泰坦尼克号》是霍纳的配乐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有人评论这部配乐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只能算是二流水准。但不管怎么说,霍纳因为这部作品而走向职业巅峰,成为众所周知的配乐大师,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了。实际上,霍纳在影片中的所有创作方法,都是他之前曾经使用过的,比如弦乐队与电子合成器的混搭,人声哼唱与木管乐器的共鸣,以及对民族乐器画龙点睛般的使用。
只不过,这一切在影片中都搭配得太好了,使得片中的音乐既富有浓浓的浪漫气息,又有挥之不去的伤感情怀。再加上他所创造的旋律实在太过出色,获得奥斯卡最佳作曲奖的青睐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了。
作为曾经长期霸占影史票房第一宝座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因为宏大的沉船场景和杰克、露丝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被人们牢记,而《My heart will go on》则因为席琳·迪翁的倾情演唱与对爱情的完美赞颂而成为这部影片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