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为什么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小调?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2-26


一次和朋友聊天,谈到“大调和小调有什么区别?朋友说:大调听起来很成功,小调听起来很失败。真是一语惊人。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说得没错:大调对应的音乐形象往往是正面的,光明的,而小调对应的往往是负面的,阴暗的。因此大调对应成功,小调对应失败也是合理。
事实上,不管作曲家本人活得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妨碍他们对于小调的偏爱。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而言,小调的音乐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人是难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经历风雨,怎么有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正因为如此,成功的喜悦才显得尤为珍贵。一个活得太容易的人,比如,富二代的成功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你用一首曲子打动人心,赚到眼泪,用小调来代表艰难险阻,用大调来代表幸福快乐的话,你会怎么写?

全用充满正能量大调?会不会太红歌了?全用哀伤忧愁的小调?眼泪是赚到了,但会不会有点忧伤过度,让人抑郁呢?因此,伟大的音乐作曲中常常既包含着小调,也包含着大调,并且常常是小调在前,大调在后,也就是“风雨”在前,“阳光”在后。

比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就是c小调的,而终乐章也就是第四乐章则是 C 大调的,表现的便是先抑后扬的一种人生境遇,歌颂个人的奋斗,以及与命运的抗争。当然,贝多芬不会称其为《先c小调后C大调的第五交响曲》,这名字也太繁琐了。

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c小调,7分17秒)
2.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C大调,9分01秒)
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也是c小调,作品111,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c小调,第二乐章C大调,也是相似的意思。同样,贝多芬不会称其为《先c小调后C大调的钢琴奏鸣曲》。

所以结论来了,为什么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小调的?因为这些曲子往往从小调开始,走向大调,若是把曲子里面的调性变化都说出来的话,这曲子的名字可能比曲子还长,所以就用开始的调性命名了。这也说明了西方古典音乐“无标题”的特性:偌大的一部作品,名字最多就是个“绰号”。

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都采用这种“先抑后扬”式,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屡试不爽。事实上,作曲家早就知道这个秘诀。

在巴赫的作品中,就算全曲基本都在小调上的乐曲,结尾也多半就结束在大调的和弦上,给人以升华的感觉。这种现象在音乐学上被称为:辟卡迪三音。例如下面这首c小调赋格(BWV847,1分58秒)。

从小调走到大调的曲子有很多,但有没有从大调走到小调的曲子呢?非常少。我想了很久,终于想起了一首肖邦的B大调夜曲,作品32之1,整首曲子的色调基本都是明亮,清爽的大调,结尾忽然来了个无比阴暗的b小调,还有点宣叙调的感觉。似乎是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感觉真有点像恐怖片。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