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和大家聊了很多古典音乐相关的话题,这说得越多,反而有种很散乱的感觉。所以,今天就帮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这次,想借用大家熟悉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说法,先从空间上把古典音乐这个庞大的体系肢解开,以便对古典音乐有个提纲挈领的感受。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理论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而是严伯钧老师在一次古典音乐的讲座中提出来的。熟悉严老师的人应该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家。而科学家干的事,就是要帮大家破除迷信,打破恐惧。
所以,如果你一直对古典音乐敬而远之的话,看完这篇文章,或许你可以放下心里的包袱,轻装前行了。
我们首先来看什么是“一个中心”,其实非常简单,它指的是以德奥音乐为中心。德奥,顾名思义,就是德国和奥地利。我们可以粗略的观察一下,最出名的这些古典音乐作曲家,大概有一半,不是德国人就是奥地利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称为世界音乐之都的原因。因为古典音乐基本上就是以维也纳为核心,加上周围德语系的一些国家而共同发展起来的。
所以,如果我们总结一下的话,像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这种正经的严肃音乐,绝大部分都是由德国人、奥地利人,或者德国籍的奥地利人、奥地利籍的德国人,反正就是这批讲德语的人写出来的。
而古典音乐的精神和魂,也都在这里面。
说完一个中心,再来看两个基本点。它们一个是意大利音乐,一个是俄罗斯音乐。袁腾飞老师在讲二战历史的时候,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德国人的战斗力是 100,日本人就是 1,那么意大利人的战斗力就是负100。
说的没错,论不靠谱我们只服意大利人。可虽然意大利人在干正经事方面一概不行,但在娱乐、谈恋爱、玩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
而要说到意大利的古典音乐,最核心的就是歌剧。要知道,意大利的几大巨匠,像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唐尼采蒂、贝里尼,这些人都是只写歌剧的。
可以说,意大利的这帮歌剧作家,表面上跟德奥这帮音乐家非常友好,可内心深处却是互相深深鄙视,井水不犯河水的两个个体。
比如十九世纪早期的时候,贝多芬虽然是万世师表,但在晚年的时候已经红不过罗西尼了。
因为歌剧其实是娱乐性质稍微大过艺术性质的,这样的一种体裁。它有非常严谨、非常完善的故事体系。而那个时候没有电影,电视剧,所以大家想看有剧情的东西,就去看歌剧。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俄罗斯。俄罗斯属于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俄罗斯的音乐表现出来的,是用一种非常深层次的浪漫,还有一种悲凉感和悲壮感。
由于文学功底有限,在这里借鉴一组比较形象的比喻。
在我看来,德奥音乐就像鲁迅的作品,讲究“文以载道”。就是说,这个文章写出来,一定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它对真理是有追求的,目的是为了唤醒麻木的人。
而意大利的歌剧,就像鲁迅特别看不上的一个作家——林语堂。我记得鲁迅是曾批评过林语堂,说你看国仇家恨,我们这个国家都要亡了,你整天写这些小资的东西有什么用?意大利人就是这样,有一种哪怕国之将倾,也要谈恋爱的这种特质。
俄罗斯人的音乐特别像徐志摩,为什么呢?就是你看徐志摩写诗,都是浪漫到一定程度了。而俄罗斯的音乐就特别浪漫,特别深邃,而且它不藏着掖着,它有什么感情都会跟你说。比如说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非常直接,就有一种感觉,啊,祖国,啊,母亲,这种感觉就出来了。
所以个人认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重要的是德奥音乐,它是摆事实讲道理,它是正经的、严肃的音乐,而且它也是最丰富的音乐。然后意大利音乐的娱乐性质就要更强一点,俄罗斯音乐则是一种深度的浪漫。
知道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里还想再提一下法国和其他的民族音乐。法国是一个自认为非常有文化的国家,但是几百年下来,音乐搞不过德国,绘画搞不过荷兰,雕塑搞不过意大利....不过这样一来的好处是,它特别的多元。
事实上,法国的音乐就有很多的创新,你可以把法国的音乐当成一个万花筒般的存在。
比方说印象派音乐,就有德彪西、拉威尔这些人,它的艺术价值非常非常高,但是它的传承度,没有德奥,俄罗斯音乐以及意大利歌剧那么深。
就像我们一说起卢梭,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牛逼。但是,每当我们提到哲学,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康德,黑格尔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敲碎打的不成体系,像挪威的格里格、捷克的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英国埃尔加,丹麦的尼尔森,匈牙利的巴托克等,我们可以叫他们最炫民族风。
因为他们都是民族主义音乐,他们的音乐灵感,很多来自于他们民间的小调、歌谣等。
所以大家只要记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法国还有最炫民族风,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整个古典音乐的空间脉络,彻底的梳理完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