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国外都是怎么上音乐艺术课的?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31

 

 

     1、美国的音乐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美国学生学到的不只是音乐和文化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更注意全面发展,在音乐、艺术方面对学生有更多的培养,比如从六年级开始,学生必须选一种乐器或唱歌作为必修课。

 

美国中小学要求学生学习乐器、唱歌既有学校的硬性要求,也同时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自由。一方面,通过对乐器、唱歌的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到基本的乐理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乐器的种类或唱歌上进行选择,并且在学习中进行调整。在唱歌课程中,学生们要学的并不是唱流行歌曲,而是歌剧的经典曲目、爵士乐等。学校还设立不同水平的歌唱团队,每年都要招收新的成员。

 

事实上,从美国中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来看,除了培养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以及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外,音乐课程的教学更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美国式的中学音乐教育要达到这样几个目的:一是通过乐器、声乐的每天练习培养学生的一种坚持不懈的毅力;二是通过在乐队、歌唱团的练习、演出、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团队精神;三是交响乐、歌剧那样的演出、比赛等更能帮助培养学生们的组织、领导能力,甚至是创业的精神。

 

2、俄罗斯的音乐教育

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

 

新一代《俄罗斯音乐文化》教材(简称《音乐》)是俄罗斯一部较为综合的音乐教材,是为普通学校1--9年级开设的音乐课所采用的,它是建立在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广泛的音乐文化基础上。在俄罗斯,音乐课全称是俄罗斯音乐文化。通过教材让学生认识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现代和古典音乐经典之作,衡量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及其独特的个性。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在《音乐》低年级部分《在音乐会上》和《在音乐厅》两个章节中,分别向孩子们介绍各类音乐体裁和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在《在音乐剧院》这一章节,引领小学生到音乐童话中游玩,歌剧《彼得与狼》,柴可夫斯基的芭蕾《睡美人》,普罗科夫耶夫《灰姑娘》。《在音乐会上》这一章节中,和学生一起尽可能多的投身于室内乐和交响乐经典作品中,如:肖邦波罗乃滋、圆舞曲、贝多芬奏鸣曲。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用课堂上老师反复强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游览艺术博物馆,也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3、英国的审美教育

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国策

 

英国审美教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一种国策。

 

如今,有关艺术领域的规划上,美术与音乐为独立学科;戏剧置于英语课程,并和其他课程结合。实施与推动方面,以国家课程,整体课程,校外之社会资源与支援来进行。例如,参观艺术馆和博物馆就被列入英国学校课程。

 

4、德国培养的艺术家

成为民族的需要

 

德国不唯培养“艺术家”是瞻德国的艺术教育专家认为,一个民族需要培养自己的画家、歌唱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德国的学校艺术教育鼓励由学生自己创造,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类似手工作坊的工场。

 

学生的艺术活动成果并不要求有多高的水平。学生都是十分愉快地参与活动,不需要担心考试成绩,而是当成体验审美、宣泄情感、彰显个性、发挥才华的平台。

 

5、匈牙利的音乐教育

柯达伊教学法

 

匈牙利音乐教育的模范生以该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就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

 

6、日本音乐美术

互动中的创造

 

日本音乐美术相互借力日本艺术教育的方法十分多样。例如日本某中学的艺术欣赏课上,老师先让学生画一幅画,描绘的是一条小溪,小溪对面是一座教堂,阳光透过雾霭照在溪水上,波光粼粼。接着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可以用小提琴在高音区的颤音来表现雾霭和波光,圣咏的合唱来表现教堂。学生根据这些感悟和提示随机尝试着进行演奏。教师在互动式的诱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