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从“三月不知肉味”到音乐通感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10

 

 

        孔子赏乐而三月不知肉味

有一次,孔子在齐国时听说自己向往已久的《韶乐》还在演奏,便向齐景公提出观赏的请求。《韶乐》是舜时的音乐,记录了舜治理天下时期的情况,歌颂了他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该曲共有九节,也叫九韶,以23弦的瑟、竹萧等为伴奏乐器,故又名“萧韶乐舞”。

齐景公答应了孔子的请求,定下演出时间。虽然孔子早早出门,一路上却总嫌车子走的慢,不断催促车夫快走。终于到了开演时刻,只见各类乐器齐备,形式多样,舞蹈者化妆成不同的禽兽,领舞者扮作美丽的凤凰,振翅飞翔,翩翩起舞,象征着天下和平安宁。各个舞者塑造出不同造型,与声乐搭配和谐完美。

孔子看着精彩的表演竟然入了迷,待观赏完毕走出来,美妙的乐声仍在脑中萦绕。孔子不禁感叹道:“乐舞尽善尽美,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竟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为此,他听完《韶乐》后,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来肉的美味来。

在这个典故里我们可以看到: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这便是典型的“艺术通感”现象。

被音高“操纵”的生理、心理变化

所谓的“音乐通感”,就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变化的这种生理与心理现象。在音乐赏析中,音乐的通感主要是指音高属性而产生的诸多联觉。一般来说,音乐由低音向高音的上行过程,会使人产生积极、明朗、快乐的心理体验,相反,由高音到低音的下行时,则产生消极、悲哀、阴郁的心理体验。其次音高与空间知觉的高低也具有相对关系,通常情况下,听的音越高,空间知觉高度越高,反之亦然。

连续的音高变化就会使人产生如“坠”“攀”的动觉心理体验。此外音高的变化也与物体质量轻重感觉有对应关系。往往听的音越高,就会产生一种轻飘的感觉,反之则有沉重的感觉。

感性是一切音乐艺术创造的起点,又恰恰是每一个人最内在的感受音乐的共同点。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