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音乐能带来的只是音乐吗?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27

 


  一位“业余”钢琴学生曾经在最初接触贝多芬奏鸣曲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询问了我很多看似与音乐无关的问题之后,这位普通中学生翻阅了大量资料,仅一周时间就找到了很多“常规”教材中没有的资源,并能够很有见地地谈问题,边弹琴边和我解释。这也促使我去查补很多当年读书时所缺失的信息点。这些信息看起来都是些“八卦”,而这些“八卦”为何成了比国内出版的正统教材更能启发学生自己理解作品的要素?
  这件事让我回想起有一年纽伦堡歌剧院的钢琴艺术指导主任霍夫曼在中国音乐学院的一次声乐大师班上问几位学生:所唱作品是哪位作家的原著?作曲家为什么选这部作品为脚本?你怎么理解这个角色?演唱时怎样平衡原著与作曲家之间的改动?在这几个接连的问题之后,几位“好学生”和满教室的人陷入短时间的沉寂。这些看似无关的问题,顿时成了沟通的障碍。
  我们学习钢琴、小提琴、声乐等音乐课程时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除了练就熟练的技巧以传达出好听的音乐,我们从中还获取了什么?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除了经典、“高雅”、“严肃”,当然还囊括了这个领域的作曲家们所经受的要素: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情感问题、风俗习惯、职业领域的交际、宗教信仰等。学习音乐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了,而是学习这些作品所覆盖的诸多内容,说它是一种人文艺术的培养,也并不过分。
  如此一来,音乐学习的内容就大大地扩充了。比如贝多芬OP.27的两首钢琴奏鸣曲,最著名的是被称作《月光》那首。演奏者在熟悉乐谱、训练技巧的同时可以了解到,贝多芬是为他的一位学生同时是他深爱的女孩朱丽叶塔而作,她是伯爵的千金,门第之分的忧郁种子使得贝多芬在热恋期间也无法获取安全感,内心的担忧或许与这部作品“#c小调”的首乐章有所关联。很多人因此了解到这根本与标题“月光”毫无关联。阶级划分在19世纪之初真的那么明显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继续翻阅资料来了解那个时代。
  然后你会发现,通过一首作品,你了解了一个作曲家,一段历史和这些因素对曲作者内心的影响。还会了解到贝多芬时代所使用的钢琴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钢琴。他贪婪的作品需求使得钢琴制造业向前发展,他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交响音乐以及钢琴音乐的不断扩张,也造就了贝多芬-车尔尼-李斯特-汉斯·冯·彪罗与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等后人作曲家的一脉传承。通过这些脉络你了解了更多的作曲家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日常生活、哲学等因素对作品中每一个音符的影响。音乐最终成为一扇门,让人有了相对的通识、历史观、价值观以及艺术的审美能力,除了能够演奏音乐,还能赏析音乐,能在脑海中关联过去和现在,还可以将那些音符声响的感悟用文字记述下来。
  我们无法得知未来时代的各个领域是什么样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现今教育与传播力量的手段在怎样影响着下一代人。就如同理查·施特劳斯出生在慕尼黑的音乐环境一样,那个瓦格纳音乐环境的王国使得他得到了能量又试图挣脱。如果说,音乐还需要所谓的“乐评”来纪录的话,那得到上述音乐教育的大众,完全有能力承担,也或许在未来环境中促进了整体文化的进步。想想看,有这样一大群得到良好教育的听众,有哪个乐团和演奏家、歌唱家或者作曲家敢懈怠工作?
  我不知道音乐是否能开发智力,更不能将道德教育寄希望于此,但有一点:接触音乐作品能够让人领悟到其中包含的理想与美感。有了这些了解,会让人用相对理性的思维去考量你周边的世界。无论你遇到表面多么光鲜的人,都不应该将其过多地与道德挂钩。学习了解音乐的过程,让你能够理解自己的错误,也能理解别人的过失,能够忏悔自己的行为,也能原谅别人的伤害。这远比让你陷入一个感性的、追星式的极端思维里要好。就这点而言,学习音乐,不值得吗?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