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觉得音乐对人生有很大的作用,但也有很多人对音乐望而生畏,特别是古典音乐,觉得不好懂;或者说听了音乐,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听懂了。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音乐的抽象性。一是音乐没有言词的帮助,二是音乐靠耳朵来倾听。
严格来说,古典音乐是没有言词的帮助。特别是,它在本质上是不需要言词来帮助的。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曾经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开始。”法国音乐家圣桑说,音乐主要的作用和胜利恰恰就在于洞察心灵,沿着勉强可寻的途径挺进;音乐始于词尽之处,能够说出非语言表达的东西,让我们发现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词语也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
古典音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纯粹器乐类,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另一类为声乐,比如弥撒曲、艺术歌曲、大型合唱作品等。还有一种是清唱,在某个乐章中、某几段里加入了人声。纯粹器乐不用说了,全靠乐器,是乐器说话。你得不到任何语言文字的帮助,不像流行通俗歌曲,一听了然,歌词已经告诉了你。而纯粹器乐,你就会感到它到底想表达什么你都无法知道。如果你对所听到的音乐很是喜欢,那就更着急,更想知道它到底想表达什么。
至于声乐和不纯粹的器乐,虽有歌词,但对中国人而言,也等于是没有歌词,因为不懂外文,古典音乐里采用的语种有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等,有些总交易与还用拉丁语,而我们不可能都懂。那些唱片的说明书全是洋文,有时候几种并列在一起,看得你眼花缭乱。就算你懂外文,一般可能是只看得懂浅显的词语,但背后的意境是什么就难懂了。
音乐的抽象性主要还来自于音乐靠耳朵来听这一特点。在那么多艺术种类中,只有音乐是需要通过耳朵来听的。耳朵(听觉)与眼睛(视觉)相比,听觉要相对于抽象、缥缈、不固定、不容易记忆、重复和复制。当你听到一个段美妙的音乐时,你很难跟其他人去复制与描述。
所以当你明白这两点之后,想要听懂古典音乐就不要把注意放在文字或歌词上,让自己放松,打开心扉,从音乐声的感受去联想更多的意境,凭着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