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别怕曲子不熟 「安全」拍手有技巧

作者来源:Muzik杂志 发布时间:2015-04-20

 

 

 

 

在欣赏音乐表演,尤其是正式的严肃音乐演出时,「适当的拍手」是听众与演出者最关键的连结,也是台下人最能主动参与节目的方式之一。

然而无论是台上的表演者,或是台下的听众,都难免会遇到为拍手而提心吊胆的时刻:台上人当然希望能搏得满堂彩(而非满堂嘘);台下知晓门道的听众,一方面期待能在正确的时机献上掌声,一方面又跟表演者一样,非常不想在「错误的时机」听到像噪音一样让人讨厌的拍手声;在此同时,经验较少或是对演出内容不甚清楚的听众们,心中也备感压力,深怕一举手就「逾矩」,成了「不懂鼓掌礼节」的土包子。

那么一定要「很懂音乐」、对曲子很了解、做过一番功课,才能够走进音乐厅吗?有备而来固然值得鼓励,但如果只以看电影或听一般演唱会的心情来听音乐会,是否就很可能会因为拍错手而出糗呢?

其实没有这么恐怖,美国田纳西州Chattanooga Symphony Orchestra 首席Holly Mulcahy写了这么一篇专文,与听众们分享她所归纳的、拍手最基本的一般常情,足供参考:

在音乐会开始前,听众通常会拍手两次,第一次是首席入场时,为登台准备的乐团鼓掌,掌声在乐团开始调音时即可结束;第二次则是指挥进场。

指挥行礼后,转身面对乐团时,掌声停下,音乐即将开始,此时您可能会翻着节目单,想要大致了解这次表演的安排,也在寻找「适当拍手时机」的线索,而常见的节目单大概会是这样:
 
现代作曲家:《前卫的曲名》
现代知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中场休息
 
传统知名作曲家:第八号交响曲
慢板—快板
行板
诙谐曲
急板
 
第一首作品是单乐章的,判断此曲结束的方式大致有二:一是,若结尾强大、足以引起注意,那么它自然而然就能「鼓动」听众想要拍起手来;二是,不妨注意一下台上人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指挥的动作。遇到安静收尾的曲子,若是看到指挥的手停在空中,好像把时间凝结了一样,也能推断出「曲子到此结束」的讯息,要是指挥把手放在一边,就更加确定「完结」的意思了,有些听众注意到这样的标志,就会知道可以开始鼓掌。如果不是十分确定,保守的做法是「从众」:等其他人动手再拍不迟。

第一曲奏毕,指挥会下台,如果掌声不歇,他可能会再次进来行礼致谢。之后他会再与独奏者一起登台、一起接受欢迎的掌声,此时第二部作品即准备就绪、蓄势待发了。

小提琴协奏曲有些什么「陷阱」呢?有些曲子,像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乐章结束得相当华丽,让人都忍不住想要跳起来拍手,如果真的有人拍了起来,也不算是什么错误,毕竟释放一下能量也不错,有礼的独奏家会微颔、带笑致意,然后继续准备进入第二乐章。要是音乐没有勾起「想要拍手的念头」,您则大可不必跟着一起鼓掌。也有很多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在平静中结束的,但如果遇到既不「兴奋」也不「沉静」的收尾,像是莫札特的作品那样,有些人习惯在这种作品的乐章间拍手,不过人数可能不多,您可随意选择加入或不加入他们的行列,不用因为「只有20个人在拍,我到底该怎么办?」感到苦恼。
第二乐章结束时的状况与上述第一乐章的情形相似,到第三乐章结束时,「态势」就相对明朗许多,除了上面讲过的东西,如果第三乐章是静静的淡出,就不用急着鼓掌,享受这段升华的吉光片羽,等到台上的人都显示出放松的样子、向听众示意已演奏完毕,再以掌声回应他们吧。

接着指挥独奏家会双双下台,然后独奏家会在持续的掌声中回到台上还礼,通常他退下后,还会在掌声中与指挥再度登台,邀全乐团对听众还礼致意,他们下台、乐团开始退场时,掌声才会停歇。

中场休息后,是一部多乐章的交响作品,其间道理与前述之协奏曲相同,当然其中也有些感染力特别强的曲子,甚而不待乐章结束,就时时在催动着听众的每寸神经、让人禁不住想给予喝采,如果无法判断,同样可注意台上,一般都会有某些端倪,除了肢体方面,乐团也会用眼神向听众传递:「可以拍手无妨」的讯息,当然,如前所提,从众亦是安全选项之一。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
  • ·【好文分享】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是音乐家内心..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