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在音乐中听到安静

作者来源:Muzik杂志 发布时间:2014-01-04

 

 

 

 

什么样的音乐,最有可能带来安静与和平?什么样的音乐,会让人忘掉野蛮残杀的冲动,只想坐在树下吹凉凉的风?
 
我想,很多听音乐的人,都会选择「巴赫的音乐」做为答案吧!尤其是巴赫的宗教音乐,今天,听到巴赫那样的音乐,就给我们带来和平安详的感觉。多美好!可是你知道吗?依照十七世纪留下来的历史资料看,巴赫活着的时代,他的德国同胞们,对他的音乐,似乎没有觉得那么和平安详,那么美好。
 
我们现在很难想像,但历史事实是,许多巴赫的宗教音乐,当年都是在极度嘈杂的环境下演出的。即使在教堂里,乐器与唱诗班努力地发出音乐,台下信徒通常都不会因而停下原本的谈话喧哗,当然也不会有人用「嘘」声提醒他们应该要安静下来。甚至还有人一听到教堂里响起音乐,就起身到门外抽烟去了。
 
所以,那个时代的人,野蛮而不文明啰?所以,巴赫的天才远远超越了他自己的时代,要到十九世纪之后,人们才终于懂得如何欣赏他的音乐,被他的音乐感动啰?是也不是。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于音乐有跟我们很不一样的看法,很不一样的感受。不是,那个时代的人,不见得比我们野蛮,他们只是活在不同的生命条件里。
我们今天听到的安详和平,一部分来自巴赫的乐谱,然而还有一部分其实来自我们的社会训练。首先,今天的音乐家,被严格训练要求获致用音乐来捕抓听众注意力的本事。古典音乐中讲究的「音乐性」,很大一部分就是要让音乐有方向性、有不断的细微变化,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听下去。相对地,在巴赫那个时代,他们会演奏能演奏的音乐,要平板单调得多了。
 
更重要的,是这几百年来,音乐家、作曲家地位改变,带来对听众面对音乐态度的训练与改变。十九世纪发生的事,作曲家地位越来越高,乐谱记载的音符越来越重要,到十九世纪结束时,西方文化里已经有了明确的作曲家殿堂、被供奉在殿堂上的经典音乐家与经典曲目。
 
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演奏者被要求:认真看待乐谱上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记号。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听众也就越来越相信:乐曲中每一个声音、不管多细微,甚至连没有声音的休止符,都是重要的,都不可以放过。抱持着这种观念听音乐,自然就不会有人在乐曲演奏时讲话聊天了。讲话聊天不只害自己听不见听不清音乐,还会害旁边的人也没办法好好听音乐!
 
花了一百多年时间,欧洲人养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 听见音乐,尤其是听见古典音乐,就应该安静下来的习惯。于是音乐的声音,竟然就和安静的态度,建立了吊诡的连结,听到音乐,人们就想到安静、感受到安静。
 
这个时代,我们活在停不了的活动、讲话、嘈哗中,一天找不出几分钟可以安静的时刻,久而久之,我们甚至失去了安静下来的能力。经年累月在嘈哗中缠卷,搞到自己疲惫不堪,却完全找不到怎么让自己休息的办法。
 
这种时代,古典音乐有一项特殊、无可取代的功能 ─ 教你安静,训练你安静,古典音乐背后附随的价值与习惯,帮我们、甚至强迫我们安静下来。说「听音乐」,其实在听到任何音乐,不管是巴赫还是荀白克的音乐之前,我们得先学会听到安静,让路给音乐可以进来的安静。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来听听音乐剧中的名曲,让人沉醉
  • ·【好文分享】爱尔兰音乐,低吟浅唱却直抵人心
  • ·【音乐百科】莫扎特不自由,但他的音乐充满自由!
  • ·【音乐百科】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如何影响歌剧..
  • ·【好文分享】大提琴的一往情深,只想送给情深的你
  • ·马勒声乐作品《帕多瓦的圣安东尼斯向鱼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