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小时候应该都有崇拜偶像或者疯狂追星的经验。有趣的是,这些偶像到了我们长大以后往往都会变成让我们羞于启齿的荒唐往事。好像小时候喜欢这个人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败笔一样,只要提到他就避之惟恐不及。
但你知道吗?钢琴诗人肖邦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过崇拜的偶像,而这偶像恰巧也是肖邦成名后最不愿提及的一段往事。那么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肖邦爱恨分明呢?他就是十九世纪初期爱尔兰知名的钢琴家约翰.费尔德。
熟悉音乐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这位费尔德先生正是史上公认十九世纪浪漫音乐体裁「夜曲」的发明人。当廿岁的肖邦刚到巴黎时,费尔德正是欧陆最活跃的钢琴家,不仅靠着演奏自己所写作的夜曲而声名大噪,更广纳门生、大发利市。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拜访的第一位钢琴家就是费尔德,而费尔德还差点收了肖邦为徒(老天有眼,没让这一切成真!)。肖邦当时就曾在写信给友人提到:「我来到巴黎,一切平安顺遂。而一些知名的钢琴家与贵族都来跟我学琴,他们甚至拿我跟费尔德相提并论,真的太令我受宠若惊了!」
但这样的受宠若惊持续不了多久,肖邦便发现了费尔德的为人。其实不要说是肖邦,大概全欧洲的贵族们也都发现了费尔德的为人。这个费尔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得从他的童年开始说起。
费尔德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是皇家剧院的提琴手。自小即具有音乐天份的他,六岁便举行了音乐会。当他再大一点后,被父亲送去当时英国最有名的钢琴大师克莱曼蒂门下。克莱曼蒂虽然在钢琴史上颇具声望与名气,但其人品实在二流,不仅嗜钱如命,对于投身门下的弟子更是极尽虐待。费尔德初到克莱曼蒂门下学琴时,不仅被狮子大开口要了一百枚金币,甚至克莱曼蒂上没几堂课发现了费尔德的天才后,便要费尔德到他的钢琴店里示范演奏由他所出资研发的新式钢琴。费尔德就这样成了个「活橱窗」,成天在店里为客户演奏各式乐曲展示新钢琴的表现力。
克莱曼蒂将费尔德视为奴仆,店里没生意上门时不仅不供应三餐,甚至连最基本的御寒衣物都没有。在如此恶劣环境成长的费尔德,其人格与心志会受到何种扭曲,实在难以想像。但随着年纪渐长,费尔德的钢琴演奏技术越发纯熟。每当众人讪笑他臃肿的身材与迂腐的穿着时,没想到他一坐在琴前,完美无暇的琴音与技巧令众人结舌。而这乐评家所谓的「梦幻般愁绪」的琴音,似乎也造就了未来的他创作「夜曲」的灵感。
之后,费尔德随着克莱曼蒂巡回欧陆各地推销钢琴。来到巴黎时即大受欢迎,之后又转战维也纳,同样无往不利。最后师徒俩来到圣彼得堡,这次费尔德不想再回英伦了,他铁了心与克莱曼蒂分道扬镳。在付了大笔的「赎身费」后,廿岁的费尔德决定在这东方巴黎开创属于自己的音乐王国,不仅俄国人被他的琴音所迷醉,连王公贵族们都趋之若鹜、争先恐后想找他上钢琴课。
当年克莱曼蒂悻悻然回到英国,等到六年后他再次来到圣彼得堡时,往日弟子竟已成了全俄国最有权势的钢琴教父。这转变令克莱曼蒂咋舌,直嚷到当时应该多跟费尔德多讨一些赎身费才是。然而爆红的喜悦并未让费尔德爱惜这得来不易的甜美果实,当学生与他上课时,不需要带琴谱、也不需要作笔记,但一定得带上一瓶好酒与足够的束修。他一边喝着酒一边上课,当然不可能亲自示范如何弹琴;不示范也就算了,他根本连教都懒得教,既不教授如何弹出像他一样的美好音色、也不分析乐曲指点学生其中梗概。他上课时唯一作的就是让学生周而复始、一再练习枯燥的音阶与琶音。
当学生询问他该如何踩踏板时他的回答竟然是「不要踩!」。这答案令人吃惊,费尔德自己创作的夜曲以及演奏便使用了大量的踏板,他怎会叫学生不要踩踏版?由此可知,他根本就受了克莱曼蒂的影响,对这些俄国贵族完全是虚应故事、随便敷衍。不仅如此,当他巡回欧洲各地演出时,他甚至还夸耀自己在俄国的各种「奇遇」。他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他如何结识他老婆的故事,每当他在沙龙演奏到一半时,总会从皮夹里拿出一张小肖像,告诉台下观众:「这是我老婆,知道我为什么娶她吗?因为她每次来找我上课总是付不出学费,因此我索性要了她,否则我就亏大了!」,接着他又寡廉鲜耻的到处吹嘘他教琴教到睡着,然而贵夫人却依然付他每小时廿卢布的故事。这样的费尔德,实在令人摇头!
不可讳言,费尔德的确拥有最灵活的手指,并且能制造出最优美感人的琴声,连葛令卡都赞叹过他迷人的触键如同绒布上的珍珠滑落在琴键上。而他所写的十八首夜曲,曾经是巴黎沙龙里最受欢迎的作品,他用美妙的琴音让观众安静下来,在声音里感受夜的静寂与沁凉。也因此,当年的肖邦一到巴黎还没来得及拜会李斯特,便已听闻费尔德大名,甚至对「夜曲」印象深刻。后来肖邦重新设计并发扬了夜曲,利用他独有的和声语法及钢琴演奏技巧让「夜曲」的内涵与层次更上一层楼,青出于蓝。
不到五年的时间,「夜曲」成了肖邦的招牌。只要一讲到「夜曲」,大家想到的都是肖邦、而非费尔德。此时,肖邦早已跟费尔德不在同一层次上,而这时的费尔德对肖邦也仅剩嫉妒与厌恶。费尔德当然嫉妒肖邦,明明是他的智慧财产权,怎会变成是肖邦的呢?事实上,只要耳朵与感受力稍强的乐迷都可发现,肖邦所写的夜曲,不论是和声或旋律,明显都比费尔德高明许多,但真正的缘由还不在此。真正的缘由在当时另一位大钢琴家莫歇勒斯的言谈录中可略知一二,当时他听了费尔德的演奏之后,说道:「再也没有什么景象比看眼前这位钢琴家弹琴还古怪的了,他的琴音是如此美好,但他弹琴的样子与态度却是如此轻挑、吊儿啷当...」。
还有一人也对费尔德留下了记录,那就是钢琴之王李斯特。李斯特在为法国杂志所写的音乐评论中指出,费尔德弹琴的动作令他匪夷所思,他严格训练的手指,动作小到几乎看不到,而僵硬的肢体也与他所演奏出来的绝美琴音大相径庭。李斯特甚至评论道:「他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情绪冷静到近乎麻木,看来他也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会带给观众怎样的反应。」在李斯特的眼里,费尔德不是钢琴家,只是个能发出美丽声音的音乐盒。
这就是费尔德无法跟肖邦、李斯特平起平坐的主因。他的音乐与他的形象、人格差异实在太大了,纵使有着最触动人心的音色、有最撩人情绪的旋律,但一切只要联想到这是由贪婪、贪杯且糜烂的费尔德所演出的,任何美好的幻想全都成了泡影。在舞台上的费尔德冷淡演奏如此醉人的音乐、舞台下的费尔德又是如此庸俗。这要如何说服人,他才是「夜曲」的始作俑者?
反观肖邦,长期受病魔摧残,弹琴的样貌与风格柔弱优雅;而李斯特拥有当时全欧洲最坚实的技巧与手指,一场音乐会往往弹垮好几台钢琴。这两人风格对比强烈,但却都让人深深的将他们的外在形象与音乐风格联想在一起,完全吻合且贴切。这样的联想告诉我们:音乐不仅是自外于身的表演,更是人格内在的自然表露,他们的演出让看到听到的人相信,这是发自于内心,最忠实的自我表达。
真挚诚恳、发自内心,无论多么强烈的情感皆毫不掩饰,这是浪漫主义的信条。听音乐,在乎的不是技巧有多高,还是即兴表演有多出神入化,这些曾在克莱曼蒂时代风行的表演要素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演奏者掏心掏肺、以期能表现他内心最诚挚的情感。音乐要能感动听众,靠的是演奏者带给听者的生命体悟。费尔德固然形塑了「夜曲」的样式,并使其成为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抒情小品,但他的人与音乐却无法结合,自然就也无法给予「夜曲」相等量的内涵,最后终被浪漫主义的时代洪流所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