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春之祭》百年后,古典乐有何惊喜?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8

 

 

 

 

 

 
在1913年5月29日,巴黎首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芭蕾舞剧《春之祭》(Rite of Spring)造成了暴动,让警察出动才能让观众镇定,成为音乐史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丑闻。如今《春之祭》成了观众最爱,观众暴动的情况已不复闻。那么古典乐是否需要一些惊人的元素才能振兴呢?
 
乐评理查德.莫里森(Richard Morrison)在《BBC音乐杂志》专栏指出,古典乐需要更多像《春之祭》这样的骚动;他也指出,自己在三十年的乐评生涯当中从未看过观众有暴动反应:「我认为,今日观众可能都太有礼貌了,作曲家也不太刺激观众。」他并指出,今日作曲家只「想要受到爱戴,不想造成骚动」。
 
美国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里昂.波特斯坦(Leon Botstein)相信观众对《春之祭》的反应会这么大,是因为古典乐原本代表尊重,但像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年轻作家却大胆针对观众。波特斯坦认为,现代没有像《春之祭》这么惊骇的音乐,是因为观众则缺乏挑战新音乐的知识,若作曲家要大胆创新,那么对象必须是熟知音乐的观众才办得到。
 
另外,历来各种大胆创新的举动都已经被使用过,如六十年代的作曲家已经试过序列主义、计算机音乐、和约翰.凯吉(John Cage)风格的极端形式;过去二十年来,后现代混合风格则大行其道;极简主义也在1973年史提夫.莱许(Steve Reich)的《四座管风琴》(Four Organs)引起骚动之后,如今已成为主流,在电影和电视广告当中大量出现。
 
莫里森认为,古典乐在极端与保守模式之间更动已久,在传统与改革之间保持平衡,如海登与莫扎特是传统的乐人,但贝多芬出现后则颠覆一切。波特斯坦则不认为古典乐需要上头条,暴动属于球场或政治圈,或者是好莱坞的成名之路才需要这些,古典乐只要作自己就好。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风起时,思念如歌,他的传奇永不落幕
  • ·【好文分享】熟悉曲调,往事如烟,心中暖流唤..
  • ·【好文分享】听蔡琴,品味情感深处的韵味,沉..
  • ·【好文分享】五位大师奏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
  • ·【好文分享】国摇声起,燃起内心深处不灭之火
  • ·【好文分享】舒缓曲调,治愈人心,让快乐随风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