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Brahms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8

 

 

 

 

 

 
我们可以推测,勃拉姆斯本身内在有想作贝多芬继承人的潜意识,但他并未面对自己的潜意识,因而心存抗拒地说:「你不知道这个家伙(指贝多芬)怎么阻碍了我前进……」「我可能永远无法写出一首交响曲!当我创作时,背后总是传来巨人(指贝多芬)的脚步声,那是个什么滋味?」这种拿贝多芬来压迫自己的毛病,让他创作他的第一首交响曲的步履蹒跚,从 22 岁时着手写起,一直到 43 岁完成为止,足足走了 21 年才开花结果,当时生命的 2/3 已经过去,这真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漫长光阴,期间勃拉姆斯逐渐确立他那种不惜牺牲一切,但不追求新奇的慎重作曲态度,他的音乐虽是表现自我心情,却非赤裸裸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厚重的语法下,这就是勃拉姆斯特有的「闷骚」。
 
1855 年勃拉姆斯在故乡汉堡听了舒曼的《曼弗里序曲》后,觉得写个大型管弦乐作品应该蛮过瘾的,想写交响曲的念头油然而生,然而开始动笔后又发现:哎呀!写交响曲怎么如此困难呢!于是他决定暂时搁置写没几个音符的第一乐章,前往德特摩( Detmold )宫廷任职,除了教公主钢琴,也兼任宫廷合唱团及乐团指挥,这段经历使他了解管弦乐配器法的概念,也试着创作两首小夜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算是他与管弦乐作品第一次的亲密关系。
 
 1862 年,勃拉姆斯的第一首交响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先完成了第一乐章草稿。 1868 年9月勃拉姆斯到瑞士度假,在阿尔卑斯山上听到一段用号角吹奏的优美旋律,灵机一动就立刻记载下来,一方面配了首民谣诗,送给克拉拉当作生日礼物,另一方面用在创作中之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法国号独奏的那段旋律)。
 
1872 年,勃拉姆斯接下维也纳乐友协会总监的职位,他对管弦乐配器的窍门已逐渐了然于胸,为杰作的诞生做好万全准备工作; 1876 年夏天勃拉姆斯到萨斯尼茨( Sassnitz )度假,在那里将之前所写的片段蓝图连缀起来,同年9月,这部作品的最后修饰终于完成。
 
勃拉姆斯太过于谨慎小心的个性,使他只想在远离音乐名流和大众期望的小城市首演第 一号交响曲,也如他所愿于小城卡尔斯鲁厄( Karlsruche )首演。克拉拉当天写信给他:「我 所有心思都与你同在,希望你对这次演出非常满意。」事实上,勃拉姆斯的确是相当满意,虽然掌声不是非常热烈,赞美也不是很多,但之后勇敢挑战慕尼黑、维也纳等贝多芬势力范围城市的几场音乐会,第一号交响曲却受到相当热情的评论:「没有任何其他的作曲家,曾如此接近贝多芬伟大的作品。」
 
 
推荐理由 ︱ 传承贝多芬的呕心沥血之作
 
 
聆听指南
 
整体言之,这部作品被人家拿来与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不是没道理的,首先 21 年来反复推敲琢磨的创作历程就宛如贝多芬的习性,而把一丁点儿小素材变形加以发展成规模壮大的音乐也像贝多芬,至于和命运交响曲同样的 c小调性、类似 唱交响曲之终曲主题、由黑暗苦痛迈向光明胜利的作曲理念等就更不用说了!无论如何,乐曲中北国人那种天生的阴郁深沈性格,还有利用刻意减轻份量的第二、三乐章,来与钝重的第一、四乐章对比的手法等独特之处,仍一再地告诉世人:勃拉姆斯就是勃拉姆斯。 萨斯尼茨那崎岖不平的风土地理,显然对第一号交响曲的质感有着很大影响,这部作品一点都不流畅明快,第一乐章序奏带有悲壮气味的强大紧张感即让人惊吓,定音鼓、低音提琴等乐器刻画出来的节奏上,弦乐以切分奏法奏出层层相迭半音阶上升旋律,好似万重山般难以越过,然后木管乐器群则以下降音型对应,一下有激昂高峰,过会儿又是平静的谷地,听完第一乐章彷佛征服了阿尔卑斯山的过瘾。 带着淡淡哀愁的第二乐章随之出现,越过高山峻岭后略显孤寂的叹了口气,纯朴轻快的第三乐章是再整装待发前的休憩,然后进入回忆似的第四乐章序奏,在一段充满希望的法国号旋律后,迈向光明的各个主题一一呈现,终于在激昂欢呼声中落幕。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赫本电影配乐,击中你我内心的浪..
  • ·【好文分享】风起时,思念如歌,他的传奇永不落幕
  • ·【好文分享】熟悉曲调,往事如烟,心中暖流唤..
  • ·【好文分享】听蔡琴,品味情感深处的韵味,沉..
  • ·【好文分享】五位大师奏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
  • ·【好文分享】国摇声起,燃起内心深处不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