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才艺班,父母必须注意:适龄发展、多打听,并且亲身参与观察。
台中教育大学副教授陈晓娴及仁仁音乐负责人刘嘉淑都指出,考虑到身心发展,六岁以前的孩子不建议学个别乐器,虽然马友友四岁就开始学大提琴,但也别忘了,他是少见的天才。
一般而言,由于肌肉发展、心肺能力等发展限制,还是别急着要孩子学乐器。不过这时倒很适合透过团体班的音乐课程,在游戏、律动、舞蹈、敲敲打打中,慢慢建立对音乐的感受及乐理的概念,「等上了小学后,再选择喜欢或适合的乐器,」陈晓娴说。
「家长要先有『学音乐并不等于学乐器』的正确观念,」朱宗庆打击乐教学系统副总经理蔡贵华说,尤其不能一味追求技巧,「要先感受音乐,累积能量,才能帮助孩子接下来的学习。」她认为,学龄前孩子可以先从活动、说唱、敲打中,慢慢认识音符高低、强弱、节拍长短等音乐元素。
市场上的音乐教室大致可分成四类,包括大型连锁音乐教室、个别的立案音乐教室、到老师家中上课或是到府授课的音乐家教。
陈晓娴表示,其中的师资落差很大,多打听很重要。她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小朋友学了一段时间的钢琴后,老师竟说已经学完了,可以准备换小提琴。她观察,坊间有不少音乐老师并非音乐科系出身,音乐能力也不算好,这类师资多半见于较初阶的课程。
坊间许多音乐教室提供体验课程或示范教学,父母可利用这类机会,观察孩子是否适合,包括孩子是否愿意参与、老师是否有亲和力等。安全的环境则是必要条件,尤其是强调需要肢体动作的幼儿音乐课程,「每个孩子至少要有一坪的活动空间,」刘嘉淑说。
山叶音乐杉江光太郎认为,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累积,音乐也是如此,「至少要两年才能开始展现效果,四年以后才有明显的能力,」他建议家长要多给孩子一点时间,不要太过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