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马友友为什么挨揍?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03

 

 

 

 

 

 
黄昏时,耳边又传来打骂声和哭泣声,就知道隔壁的孩子又因为不肯练琴而挨打了,心中着实替他叹息,也替他抱屈。马友友的母亲说,她先生从不因孩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马友友只有在做错事时,小屁股才会挨揍。
 
先不说每个孩子天赋不一样,学习的快慢会不一样,只要他有用心练,就不该打他,最主要的是,打孩子会把他学琴的兴趣打坏。下次他看到琴,脑海中浮现的是挨打的影像,出现的是恐惧的情绪而不是愉悦期待的心情。如果要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而你的孩子连一个小时都拉不下去时,你如何期待他在琴艺上出人头地?
 
我们大人常把成绩和成熟混为一谈,表现不好就要他去罚站、跑操场。其实仔细想一想,他如果笨,罚他站,他会变得聪明吗?考不好,罚跑操场,跑完了他就考得好了吗?开窍的早晚是基因决定的,每个孩子不同,如果你自己念小学时学习慢,你现在就不能要求你的孩子学习快。把未开窍的孩子跟已开窍的比,就像叫一只脚的人和两只脚的人比赛百米冲刺一样不公平。知识不是教过了就应该会,若是不会就是笨、偷懒、不用心。我们忘记反省一下,是否这样的教法不适合他?还有别的方式可以用吗?
 
马友友的父亲是个音乐家,懂得只有真心喜爱音乐,演奏出来的乐曲才会感动人心;不管琴技再出色,没有感情的乐符只是物理音而已,不是乐音。因此他不因琴拉得不好而打孩子,更不会一次让马友友练的时间太长,因为他知道小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钟,他若专心练十五分钟,效果会比不专心的四十五分钟还要好。他不让孩子因音乐而受罚,怕孩子心中会留下阴影,他说:「如果要让孩子以后成为音乐家,就不要使音乐在他的心中是个恐惧的事。」我们都以为不打不成才,孰不知打了才不成才。
 
马友友的母亲说,她儿子练琴时耳朵是聋的,听不见你讲话,也听不见外面的声音,因为他全神贯注在音乐中,其他的感官管道都关闭了。我们现在从脑造影的实验中得知,当全神贯注时,大脑整个资源都集中到所做的工作上,那个区域的血流量大增,大脑会产生大量的神经传导物质,如多巴胺、血清张素和正肾上腺素来帮助学习,这时学习效果最好;恐惧时,孩子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老师手上的藤条上,大脑中的恐惧中心杏仁核大量活化起来,心跳加快,手心流冷汗,这时,没有任何的学习效果产生。
 
宋朝刘挚在《乞重修太学条制疏》说:「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教学生必须「曲折反复」去引导他的思想,更必须谆谆善诱,从思辨中去改变他的观念,这样才能达到好学的目的。父母老师们,放下你们的鞭子,让孩子喜欢学习吧!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赫本电影配乐,击中你我内心的浪..
  • ·【好文分享】风起时,思念如歌,他的传奇永不落幕
  • ·【好文分享】熟悉曲调,往事如烟,心中暖流唤..
  • ·【好文分享】听蔡琴,品味情感深处的韵味,沉..
  • ·【好文分享】五位大师奏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
  • ·【好文分享】国摇声起,燃起内心深处不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