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的三个阶段
一个奏鸣曲式的乐章,差不多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我们有一个第一阶段称为「呈示部」(exposition),在呈示部当中会出现两个(通常个性上有对比的)调性明确的主题。然后第二阶段我们称「发展部」(development),在呈示部中出现过的主题,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互动,并不断转调来强化紧张度。最后一个阶段则是「再现部」(recapitulation),这时呈示部的两个主题将再次出现,但第二主题的调性会与刚开始时不同,最后在用个尾奏来达成具有说服力的结尾。
呈示部,两段个性完全不同的主题
这次为您挑选的例子,是莫扎特非常有名的第四十号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这个乐章的结构就是一个超级标准的、教科书型的奏鸣曲式。曲子的最一开始,就是第一主题的登场:
我们的主角一号(第一主题),一开始由轻巧的断奏音型开始,但两小节后就突然转强,然后又突然转弱,又突然转强,整段都充满著重音和力度突然转换,加上调性上又是小调,听起来应该是个暴躁的角色,我们暂时假装它是个脾气兄狠的大叔。(什么?您觉得这段音乐明明就很优美,一点都不暴躁阿!相信我,以 1788 年当时的标准来说,这个已经相当暴躁了。)
主角一号这么暴躁的话,我们的主角二号在个性上应该就要有强烈的对比,才能打成平衡。我们点前面的play先来听听看莫扎特有没有这样做吧。
主角二号(第二主题)果然如我们预期般地、与主角一号的个性完全不同。整段音乐是在大调,节奏感没有那么强烈,力度上也柔弱许多,感觉像是个天真无邪、出场时背景还会有花朵的可爱小妹妹。
暴躁大叔和可爱小妹妹这两个高对比的主题,如果是紧接在一起出场的话,听众可能会来不及转换情绪,所以通常奏鸣曲式在两个主题中间,都会插入一段连接段落(transition)。而在第二主题结束之后,会再用一小段额外的音乐来结束整个呈示部,我们称之为「小尾奏」(codetta)。
我们现在来听一次完整的呈示部,您将会依序听到「第一主题」、「连接段落」、「第二主题」和「小尾奏」,试试看您能不能辨识每一个段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