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世间再无“汤琵琶”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6-08-28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音乐史,是“哑巴”音乐史,或多或少,都保留着古音乐残片。中国古代音乐在经过了光阴的摩挲、历史的酿制后,格外地活色生香,神秘,温润,玲珑。
   它们犹如一个个密码,一旦破译,就会浮现出某个朝代的社会风貌、政治信息、文化倾向,就会浮现出苍茫世事的涟漪、市井巷弄的悲欢、雨后杏花的清芬……
   年幼时,汤应曾就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他一听到悲伤的曲儿,就会哭泣;在学会了此曲后,自己吟唱,也会痛苦不已。他的母亲纳闷,问他:为什么要流泪?他说,被曲子深深地打动了。
   汤应曾长大后,娴熟了解各类歌曲、各种乐器。征西将军把他招募到自己的府中,带着他南征北战。每次出征,走过嘉峪、张掖、酒泉各地时,将军都会让汤应曾弹奏塞上的乐曲。
   汤应曾答应后,便抱着琵琶弹起来。声音凄怆绵长,感人肺腑。他的名声顿时传了出去,时人都称他“汤琵琶”。
   将军有个部下,叫颜骨打。颜骨打擅长排兵布阵,每次作战之前,他都会招来汤应曾,让他弹奏一首壮士之曲,用来鼓舞士气。他聚精会神地听着,等到汤应曾演奏完之后,他才会一跃上马,头也不回地奔去杀敌。
   有一次,汤应曾随军行到榆关,天下起了大雪,寒冷萧瑟。汤应曾骑在马上,隐约听到了凄凉的觱篥的声音,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想起了母亲的关爱,不禁失声痛哭。他向将军表述了对母亲的思念,辞别了将军,回到了家中侍奉母亲。
   这期间,汤应曾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擅长弹奏《胡笳十八拍》、《塞上》、《洞庭秋思》、《楚汉》(《十面埋伏》)等100多首曲子。他能弹文曲,也能弹武曲。他弹的文曲,哀怨,让人涕泣横流;他弹的武曲,铿锵,让人慷慨奋进。
   一日,荆湘之地有个藩王召请他前往,他见家中无事,便只身离家了。他在外一待就是3年。3年后,当他回家探亲,高高兴兴地推开家门时,却只看到了母亲一个人,妻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妻子病逝了,在临终前说很久都没有听过他弹琵琶了,如果他有一天回来了,一定要在院中那棵树下弹奏一曲给地下的她听。
   汤应曾听后,不禁凄楚地流下了眼泪。当天晚上,他在树下摆上了酒水,弹起了琵琶,纪念数年未见的妻子。
   从此之后,汤应曾内心承受着极大的悲痛,变得疯癫、放纵起来。
   他就这样过到了暮年。在他白发苍苍的时候,他穷困潦倒。为了活命,他背着佝偻的母亲,在军中售卖食物。在狂烈的大风中,他浑身颤抖。
   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流浪在淮浦一带。有桃花源的人见了他,知道他的大名,又可怜,又同情,便带着他和他的母亲,一道去了桃源(今江苏泗阳)。
  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无人知道,他又去了哪里了,无人再听到他那绝世的琵琶声了。人们唯一知道的是,世间再无“汤琵琶”。
   汤应曾的琵琶水平,代表了明末清初琵琶独奏的最高水平。
   明朝时,琵琶主要是作为弹词的伴奏。弹词是一种说唱,它最先流行于南方,主要用琵琶和三弦来伴奏。而汤应曾弹了琵琶之后,琵琶就不再单单作为伴奏了,而成为了独奏乐器,琵琶的地位骤然提高了。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