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更懂我们的音乐。”莎兰吉琴大师Santosh Mishra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传统,未来,我们可能要到海外去学习自己的古典艺术。”
“在外人眼中,他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但是依然穷困,因此人们会想,这样拼命有什么用?”Ustad Bismillah Khan的长子说。
印度瓦拉纳西不仅是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城,同时也是印度古典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过据《曼谷邮报》报道,现在,它的荣光正在逝去。
要宝莱坞不要古典音乐
印度音乐的起源,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是由城市的创建者湿婆神所创造。从十五世纪伟大的印度音乐家檀增到上世纪的著名西塔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瓦拉纳西成为大批音乐家的摇篮,同时也带动了音乐的兴盛。即使在印度历史上,参加过帕克蒂运动(印度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印度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圣人们,也是用音乐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他们的信息和理念。
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瓦拉纳西的古典音乐被人们忽视,正在消亡。不少此地的音乐人都在寻找任何可能来搬离这座城市。印度人喜爱音乐,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音乐演奏都贴上了宝莱坞的风格。观众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并不大,选择学习研究古典音乐的学生少之又少。
现在,很多音乐传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那些古老的乐器可能将永久的沉默下来。“在瓦拉纳西,都没有年轻学生演奏萨罗达琴(古代印度北方的一种拨弦乐器),没人想去学,有两个学生专门来找我学习古典吉他,但是没有学萨罗达琴的。”28岁的萨罗达演奏家Anshuman Maharaj哀叹道。即使在瓦拉纳西大学这种地方,虽然有综合性的音乐学院,但是没有一个教授萨罗达琴或桑图尔琴的老师。
到海外找回尊严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印度唢呐大师Ustad Bismillah Khan获得过印度最高公民奖,以表彰其对音乐作出的贡献,但实际上,他一生生活在瓦拉纳西,贫困不已,他向外界发过一份著名的信件,请求有人帮他交房租,因为他身无分文。“在外人眼中,他获得了这么高的荣誉,但是依然穷困,因此人们会想,这样拼命有什么用?”其长子说。他说,对印度古典音乐家尊重反而更多来自海外。
“他们更懂我们的音乐。”莎兰吉琴大师Santosh Mishra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传统,未来,我们可能要到海外去学习自己的古典艺术。”他有两个孩子,都是从事音乐事业,但是都离开了瓦拉纳西,一个在瑞士、一个在美国。
现在,欧美国家聚集了大批音乐人,而印度本地的老音乐人,由于年迈不能长居国外,只能期盼着能每年能收到一封邀请函。大多数瓦拉纳西音乐人在每年的夏天会被邀请去国外参加音乐会或者相关的研讨会。只有这时,他们才能获得应有的待遇和尊重,学生们视他们为音乐的贵族。
瓦拉纳西音乐人需要一所大学
“印度年轻人在印度找不到任何能够激励他们的动力,来学习古典音乐。”73岁的Aman Nath Mishra说,他是锡塔尔琴大师,每年都要在意大利呆一个月,进行表演。在意大利的音乐人都相信,在这里他们能让印度古典音乐焕发昔日的光彩,因为这里有一所专门的音乐学院,这正是瓦拉纳西音乐所希望的,他们认为,如果能瓦拉纳西也有,那么情况会不一样,但是政府几十年来都置若罔闻。
不少音乐人都给政府提议,希望能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音乐学院的渴求由来已久,很多人认为,如果瓦拉纳西能够设立一所大学,那么他们完全不需要离开此地。
遗憾的是,现在来瓦拉纳西学习音乐的人不少,几乎是都外国人,他们被印度的独特的文化所吸引,但是教授他们的老师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不过现在莫迪给了他们新的希望。他正在倡导印度知名的歌星关注这些问题。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报希望。
“如果Bismillah Khan坚持要建大学,我相信政府会这么做的,但是他没有,现在他去世了,我更加不报希望。”塔布拉鼓手Kuber Nath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