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险遭夭折的布鲁克纳室内乐

作者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4-01-28

 

 

 

 

现在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布鲁克纳规模庞大的交响曲和充满虔敬的宗教音乐时,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位一心构筑宏伟音响建筑的“乡巴佬”也写过精巧的室内乐。最近聆听了由古大提琴家毕尔斯玛组织的羊肠弦古乐团的一张布鲁克纳室内乐专辑,发现布氏这片被人忽视的“秘境”同样美不胜收,特别是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F大调弦乐五重奏。
 
19世纪中叶,分别以勃拉姆斯瓦格纳为代表的两派在维也纳掀起“党争”,布鲁克纳实属恪守传统的作曲家,但因公开表示对瓦格纳的钦崇而被划入激进的瓦格纳派,结果深受其苦。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赫尔姆斯贝格四重奏组的创始人老约瑟夫·赫尔姆斯贝格十分欣赏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但可能是他不想掺和“党争”,因此在1878年客套式地提请布鲁克纳也该试试室内乐。没想到老实的布氏以为找到了知音,花了半年时间便呈上《F大调弦乐五重奏》的谱子。并非真心约稿的老赫无奈之下,只得通过挑刺来不断推迟首演,甚至还让布鲁克纳对谐谑曲部分进行重写。
 
在布氏的学生约瑟夫·沙尔克的努力下,作品的前三乐章终于在1881年11月公演,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赫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偏见弄昏了头。于是辗转在1885年1月组织了完整作品的首演,结果再度好评如潮,甚至一些不待见布鲁克纳的评论家也按捺不住他们的赞誉。在布氏去世前,这部五重奏的演出次数高达23场,而且首演后很快恢复了原来的谐谑曲乐章,这同他大部分交响曲无人问津或是被簇拥者篡改的惨淡境遇形成鲜明对比。
  
熟谙布鲁克交响风格的乐迷初听此作会发现它仿佛就是一部“缩编版”交响曲,四个乐章的结构与布氏恪守了一生的交响曲曲式几无二致:以奏鸣曲式构建的首尾乐章中形象严峻的第三主题及漫长的渐强式尾声、谐谑曲乐章的严格复三部曲式以及“块状”的音乐发展都是布氏的标志性手笔。但深入作品细节就会发现迥异于交响曲的室内乐手法其实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叹服是布氏对复调手法的精彩运用,使五件乐器在主题的发展中得到均等的展现,如第一、三乐章展开部中主题以其原型和倒影在各声部间紧密交织,令人目不暇接;末乐章的第三主题的形式近乎双重赋格,充满戏剧紧张力。
  
正如“慢板作曲家”布鲁克纳的其他作品,第三乐章柔板是全作核心,其优美程度不亚于他任何一部交响曲的慢乐章。维也纳乐评家提奥多·赫尔姆曾给了布鲁克纳很多差评,但聆听此乐章后赞美它仿佛“一部新近发现的贝多芬晚期作品,每小节都闪耀着灵感”,且此后成为布氏忠实支持者。其实乐章展现得更多的依然是布氏对室内乐理念的不懈追求,他弃用之前交响曲慢板所延续的双主题变奏形式,而首次采用奏鸣曲式,正是因为展开部为声部间精致而亲密的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乐章主题构建也极为凝练,两个主题虽性格迥异,但第二主题其实就是源自第一主题的倒影。在小提琴如摇曳烛光般的八分音符背景下由第一中提琴吟咏而出的第二主题无疑是全作最纯美的时刻,仔细聆听仿佛能感受到布氏第八交响曲那著名的柔板的先声。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