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您是什么风格的音乐家,您大概都不能再忽视数位科技对于音乐的影响了,而且如果没有现代音乐科技和网络的帮助,我根本也没有办法写这篇文章让您看到,也没有办法制作音乐范例档案给您听。再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时机,比 2014 年这个充满未来感的年份的开端,更适合写音乐科技呢?
身为古典音乐家或是古典乐迷的您也许会想,如果我不喜欢电子乐器发出的声音,对制作或欣赏电子音乐也没有兴趣,了解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帮助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确定的是,对于新的事物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因为您永远不知道新的科技会跟您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有什么联结。所以在切入正题之前,我忍不住想先离题一下,说些关于「低估新事物」的笨故事给您听。
笨预测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别说不可能。
在 1903 年,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里有一篇文章预测:「在一百万年到一千万年内的未来,人类将有能力制造出可以飞行的机器。」就在那篇文章刊出的几个月后,同一年的 12 月 17 号,莱特兄弟成功地试飞了「飞行者一号」,人类史上的第一架动力飞机。
1908 年的另一个预测:「人类永远都不可能制造出能从纽约直飞到巴黎的飞行器。」是谁做了这么笨的预测呢?正是发明飞机的莱特弟(Orville Wright,1871-1948)。
1939 到 1944 年,Chester Carlson 拿着他新发明的「复印机」,拜访了二十几家公司寻求投资资金,包含了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 IBM,得到的回应是:「有谁会需要你放一张纸进去,然后会跑出另一张一模一样的纸的机器?不可能会有人想要这个东西。」
1949 年,那时的计算机都还是需要占满整个厂房的庞然大物,一本叫做 Popular Mechanics 的杂志里写:「未来的计算机,重量将可望降到 1.5 公吨以下。」拿拿看您手上的手机有多重?
1962 年,四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音乐家,到了 Decca 唱片公司在伦敦北部的录音室面试,在一小时之内他们演奏了十五首曲子给制作人 Tony Meehan 听。Decca 最后拒绝了他们,没有答应签下唱片合约,原因是制作人觉得「这个乐团不可能有未来,加上吉他音乐已经正在退流行了」。这个被 Decca 拒绝的乐团叫做「披头四」(The Beatles)。
1981 年,比尔盖兹说:「640K 的主存储器足够所有人使用。」现在最入门的苹果笔记型计算机 Macbook Air,配备的存储器容量是这个数字的 6,500 倍。
2007 年,当年的微软总裁 Steve Ballmer 说:「iPhone 不可能拿下超过 2%-3% 的市场占有率。」
所以,别说不可能,新事物可能很重要。
关于音乐的六个环节
回到音乐科技的事情,要了解科技对于音乐的影响,我们应该要先分解一下音乐发生的流程,所以我们才能了解某项科技是在哪一个环节上帮助音乐家们。
要有音乐的第一步,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需要先有「想法」。音乐必须先出现在某个人类的大脑里面,才有可能被制作出来。
有了想法之后,为了防止想法流失,我们必须把想法「保存」下来。用来保存音乐想法最受欢迎的方法是五线谱,在以前我们把五线谱写在纸上,后来我们有印刷术可以把谱印在纸上(注*),当然现在您可以用象是Finale、Sibelius 或是 MuseScore 之类的软件,把五线谱存在计算机里。
要让想法发出声音,我们需要「乐器」,乐器可以是您熟悉的钢琴、小提琴、长笛之类的传统乐器,也可以是要插电的电子琴、电子鼓,或甚至现在我们还有住在计算机里的软件虚拟乐器。基本上,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乐器」。
乐器不会自己发出声音,所以我们还需要有东西去「触发」乐器。自古以来,乐器都是需要有「人类」去触发,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电脑或其他机械装置去自动触发实体或虚拟乐器。
乐器被触发之后,就会发出了「声音」。精确地说,所谓的「声音」,只是您的耳膜侦测到周遭空气密度的变化,将它转变为微弱的电流讯号送到大脑后,您的大脑产生的幻觉。
在大约一百五十年以前,如果您想听音乐,就必须要有音乐家现场演奏给您听,直到人类发明了「保存声音」的方法。而在 2014 年,最受欢迎的声音保存方法是使用一种叫做 MP3 的档案格式。
科技如何帮助音乐家们?
在接下来这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会不断提及以下的这个流程:
「想法→保存想法→触发乐器→乐器→声音→保存声音」
想想看,数位音乐科技可以在哪些环节上帮助我们呢?您可能会觉得,应该除了「想法」以外,其他应该都可以吧?!事实上,连「想法」可能都可以,计算机确实可以透过随机数或是转换其他资料形态的方式,无中生有地产生一些音乐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