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洛克时期音乐家服务着王宫贵族的同时,公开的演奏会逐渐流行了起来,乐谱的印行出版也随之兴起。从巴赫之后,音乐家已经慢慢可以脱离宫廷与教会而独立了,这与启蒙思想的发达有关,民主自由的理念慢慢在生根发芽。在人文历史上,启蒙时代已然降临。
古典时期的起迄
古典时期的音乐可以是启蒙思想的表现,也是其后浪漫乐派时期的嫩芽。当巴赫年纪大了的时候,古典时期已经悄悄地展开。以时间来看,古典乐派大致从巴赫晚期,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去世为止。这个时期的音乐追求的是调性与曲式,所有的创作大致会在一定的调性与曲式上进行,而「古典」(Classic)这个名词来自于拉丁文的Clasicus,最早是指「属于纳税阶级的人」,而后则转变为「模范的」意义,可能因此被用来泛指此一时期之风格吧。
古典时期在乐器上有着革命性的发展,其中最了不起的是钢琴的发明。巴洛克时期最通用的键盘乐器是大键琴,但是大键琴难以表现强弱,在乐曲对强弱奏要求越来越明显之时,大键琴早已不敷使用,钢琴遂应运而生,此一新乐器在贝多芬手上发扬光大。
交响曲的时代来临
古典时期将奏鸣曲式应用到极致的是交响曲(Symphony)。早期交响曲被拿来泛称管弦乐曲,但后来却专指以奏鸣曲式所写成的多乐章管弦乐曲。说到交响曲,就不能不提到曼汉乐派(Mannheim School)。巴洛克晚期,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南边的法兹拜恩选帝侯狄奥多(Karl Theodor,1724-1799)非常喜爱音乐,他广召音乐家到首府曼汉,其中最重要的是史塔密兹(Johann Stamitz,1717-1757),他开创了不同于以往的管弦乐法,奠定了古典时期交响曲风格的基础。另一方面,位于神圣罗马帝国东边的普鲁士选帝侯腓特烈大帝(FriedrichⅡ,1712-1786),也努力推广音乐,他自己本身是位长笛家,巴赫儿子之一的艾曼纽·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就在腓特烈麾下服务。此外,意大利的裴高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1710-1736)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几年,但是他有生之年所创作的几部歌剧,却对莫扎特与后代意大利歌剧影响颇钜,在此记上功劳一笔。
奠定古典乐派:海顿与莫扎特
古典时期集大成的音乐家是海顿(Josef Haydn,1732-1809)与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海顿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奥国罗劳地方的车轮匠,原本并无受音乐教育的机会,但幸运的他被介绍进入维也纳圣史帝芬教堂儿童诗班(即现今维也纳少年合唱团之前身),并得以接受教会的音乐训练。17岁时,变声的海顿不得不离开儿童诗班,开始半打工半自学的生活,一直到27岁才受雇于贵族,旋即因此一贵族财务困难而遭遣散。
1761年,29岁的海顿终于遇到伯乐,就是匈牙利的艾斯特哈吉(F?rst Nikolaus Esterhazy,1762-1792)公爵,公爵对海顿非常好,在安定的生活下,海顿天份开始发挥,各式各样的作品源源不绝被创作出来,名声也逐渐传遍欧陆。1790年,艾斯特哈吉公爵过世,继任者竟将海顿苦心经营的宫廷乐团遣散,不过仍给海顿担任有薪水可领的名誉乐长,有钱却没事干的海顿于是应音乐业者沙罗门( Johann Peter Salomon,1745-1815)之邀访问伦敦,结果受到盛大欢迎,因此他过了四年后又再次访问伦敦,这二次渡海之行,催生了第九十三号到第一○四号的12首《伦敦交响曲》,是海顿所做的104首交响曲中的珠玉。
晚年的海顿定居于维也纳,由于中产阶级兴起,公开演出风气日盛,海顿成了音乐界宠儿,演出邀约让海顿忙的不可开交,而萌芽中的出版业者也争相出版海顿乐谱。海顿的一生反映古典时期的演变,即有才能之平民音乐家,已经可以逐渐脱离教会与宫廷而独立工作生活。
莫扎特出生于奥国的萨尔兹堡,其父亲也是音乐家,他在莫扎特小时后即刻意栽培,并带着他四处旅行演奏来炫耀,童年时期的四处奔波,竟然延续到莫扎特成年之后,为了谋生,莫扎特不断旅行漂泊,只为了混口饭吃。他也曾经觉得累而想要安定下来,因此回到故乡萨尔兹堡担任主教麾下的乐师,无奈却与大主教发生冲突而萌生辞意,迁徙到维也纳当一位自由作曲家。以今日的术语来诠释,莫扎特就是一位SOHO族。
或许是不再受到贵族与教会的箝制与束缚,莫扎特的SOHO生涯得以充分发挥其天份,最棒的作品都于此时诞生,尤其是歌剧《魔笛》,跳脱意大利式的庄歌剧(opera seria)与喜歌剧(opera buffa)形式,以德语开创符合德国民间娱乐的歌唱剧,终于为长久以来落后于意大利许多的德国歌剧奠定根基。歌剧以外,后期交响曲与包括奏鸣曲与协奏曲在内的许多钢琴作品,也都大放异彩。可惜的是,莫扎特不善于理财,他的杰作并未带给他相对的优渥生活,一直到死,这位天才始终穷困潦倒。
开创古典新境界:乐圣贝多芬
若说海顿与莫扎特是古典时期集大成者,贝多芬就是古典时期承先启后的张三丰了。由于莫扎特童年的故事早已传遍欧陆,贝多芬老爸就想要有样学样,强迫贝多芬拼命狂练钢琴,其实只是拿儿子来当作赚钱炫耀的工具,这使贝多芬没有了童年,但却也造就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贝多芬17岁时跑去维也纳找莫扎特,希望能入门拜师,莫扎特虽器重贝多芬的才华,无奈贝多芬因老母刚巧过世而不得不回波昂的家一趟,也算他们俩无缘,当贝多芬再回到维也纳定居时,莫扎特却已经离开人间。
到了维也纳后,贝多芬先以钢琴家的身分活跃于沙龙,他的才华让许多贵族慑服,进而在精神或金钱上支持帮助他。
贝多芬当时的后援会成员包括:华德斯坦伯爵(Ferdinand von Waldstein)、拉苏莫夫斯基伯爵(Graf Andr? Cyrillowitsch Rasumowsky,1752-1836)、李希诺夫斯基侯爵(F?rst Karl Lichnowsky,1756-1814)、鲁道夫大公(Erzherzog Rudolf van sterreich,1788-1831)等等,此时贝多芬志得意满,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但好景不常,25岁的贝多芬发觉自己有听觉障碍,从此开始陷入不幸,1802年他赴避暑胜地海利金史塔(Heiligenstadt)休养,一度萌生自杀念头而留下遗书,但他克服自残念头后却再次重生。隔年因为崇拜拿破仑而写作的第三号交响曲《英雄》,虽然还没打破古典曲式的藩篱,但壮阔的音响效果上却呈现新气象。之后贝多芬的交响曲一直开创新局面,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以简单动机贯穿全曲,音效也更为震撼;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不但以五个乐章推翻约定成俗的四乐章交响曲形式,附有标题叙述的做法更是未来标题音乐的滥觞;第九号交响曲《合唱》更加入独唱家与合唱团,把了交响曲编制带入新的境界。
除了交响曲之外,贝多芬的各类型室内乐、钢琴协奏曲与奏鸣曲也有许多出类拔萃之作,他的作品外表上虽大致保有古典的调性与曲式,但内在和声却已经骚动不安。由于贝多芬25岁以后就在听障耳疾的困扰下作曲,因此他完全是用「心」在写作,这种主观性的写作方式,其实已经跨入浪漫主义的疆界,所以说贝多芬承先启后,开创了其后浪漫乐派的道路,所以被称作「乐圣」。
跟莫扎特一样,贝多芬生前虽享有盛名,找他写曲的人也络绎不绝,但由于不善理财仍经济拮据。晚年的贝多芬可谓贫病交加,身心俱疲的他脾气变得非常古怪,以致于无人想理会他,临终之时厥然一生,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以风雨交加雷声大作来为他吶喊!去世后,两万多民众自动跟随灵柩出殡,音乐家的地位在贝多芬身上提升到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