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跨界小提琴怪才看乐坛—奈吉尔.甘乃迪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23

 

 

 

 

小提琴家奈吉尔.甘乃迪(Nigel Kennedy)从小就拒绝循规蹈矩,现在他是古典乐专辑销售排行榜的常胜军,也是今年逍遥音乐节的压轴演出者。
 
在湿漉漉、泥淖满地的音乐节帐蓬下,若是和甘乃迪不期而遇,绝对毋须担心认不出他—头发分岔出油、褴褛衣衫还不时高声谈笑,一举一动就像那种社交场合里老派的活耀人物-带点宿醉、无礼、甚至看上去脸上饱经风霜,但这些都无碍于他的粉丝们「为之疯狂」-甘乃迪可谓现今地球上,最受欢迎的跨界古典乐小提琴家。

今年英国广播公司的逍遥音乐节(BBC Proms)首次由女性指挥压轴之夜(Last Night of the Proms),甘乃迪担纲演出。然而当古典圈正兴高采烈地庆祝时,这位五十六岁「老」婴儿在访谈中提出的一番见解,倒是值得听听:
 
「我倒真不觉得性别有这么重要,老实说,我认为『指挥』的角色完全被高估。因为如果你爱音乐,干麻不真的『做』音乐?只会老是在台上上下摆动手臂,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的意思是,在被古典乐洋洋洒洒的宣传品或其他推广方式淹没的时候,观众才不管到底是谁指挥!」他爽朗地大声谈着。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了解指挥的功能,简单说,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嘛,顶多只知道他们总是在挥动手臂吧」。
 
访谈的时间是在甘乃迪结束逍遥音乐节的头两场演出后不久,他正在排练当初让他一炮而红的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四季《Four Seasons》。但这次的演出有些不一样,他将和由一群年轻音乐家组成的弦乐团合作,其中不乏来自巴勒斯坦,年仅十二岁的小小音乐家。
 
看着甘乃迪像是大小孩蹦蹦跳跳、活力十足,和这群小小音乐家们拳碰拳喊着「杀手!怪兽!嘿哈,看招!」这些小伙子也乐着附和他。虽然他的确有着如人们提到「知名女歌手某某某」的那种知名度,但他那如长辈般、不可思议地温和形象,大概才是让粉丝和小音乐家们为他死心塌地的真正原因吧。
 
「这是个非常棒的团体,你不觉得吗,他们仍旧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所以他们也演奏阿拉伯音乐。你知道吗? 现在还有多少英国乐团的团员,愿意演奏英国民谣?像是当年的英国民谣摇滚乐团Fairport Convention,还不都因为这些
交响乐团的混帐,通通被淡忘了。」
 
过去有段时间,甘乃迪拒绝在逍遥音乐节演出,不过他倒是挺赞同今年首度「创新」,且同步在BBC频道一(Radio1)直播的节目安排。
 
「没错,这真是个令人非常兴奋的组合,我认为,没有甚么比这更重要的了。逍遥音乐节做为先锋,为现代作品开启新舞台,让观众不再只是欣赏古典乐作品。」
 
他穿着一件有些破旧、上头印着凯尔郡(Country Kerry)的维拉队服,松垮垮的田径裤上,有着灰蒙蒙的污渍,好像自三十年前头发就再也没有洗过。这些年来他都自己理发:「因为很便宜啊! 而且不用强迫自己耳朵听那些愚蠢的八卦谈话。」另外,他的『复古』用词,几乎可以追溯到一世纪之前:「『怪物』、『屁话』、『凶手』,大概就是这类的吧!」他咧嘴大笑着。回到音乐,他不接受对他的演出曲目做任何更动,而是深信老爵士的风潮一定会再次复兴,无论如何。
 
其他参与彩排的音乐家们,是从甘乃迪自组乐团-生命乐团(The Orchestra of Life) 中遴选而出。这个乐团成立于近十年前,当时甘乃迪和他的第二任波兰籍妻子在波兰克拉科夫(Krakow) 住了一段时间。他尤其喜欢波兰人有种老东欧独有的大胆精神,但没多久后,所谓「全球化」类似的主义席卷全球,他们搬回英国居住。
 
「以前那里充满着如此令人敬仰的精神与性格,现在都消失了;就像是八零年代的柴契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 之于大不列颠的政策。这样比喻,我想你就了解那种感觉有多不舒服,各行各业的父执辈,争先恐后卖掉他们的土地,为的只是买台宾士炫富。但在我看来,这些装腔作势都有够假惺惺」。
 
甘乃迪(Nigel Kennedy)非常欣赏在他乐团里的波兰小小音乐家:在歌坛圣殿「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演出结束后,他们以及甘乃迪的贵宾全都被邀请到家中,再来场『即兴演奏』!
 
「所有人吗?」
「对,在伦敦的每个晚上我都这么做!我跟你说,我家几乎快被挤爆了!」
「通常都持续到多晚?」
「通常都到早上八点钟!」
 
到目前为止,甘乃迪家中规模最大的「音乐会后会」,包含三组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乐团和乐手的亲戚们。「那一次同时有约五十个人一起唱、演奏乐器,你可以想像连墙壁都跟着一起震动。巴尔干的旋律如此迷人,就像是父亲对女儿或儿子歌唱般,非常惊人、强烈的旋律,真的很惊人」他不断重复着。
 
甘乃迪倒是担忧,那些和他年龄相仿、当年同时期进入音乐院就读的音乐「菁英」份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当他们一旦来到五十岁,或者是四十岁,他们心理状态已经趋于平稳停滞,接着没多久,迎接他们的是将会是急速的衰退与崩坏。我个人认为,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曲目上,总是狭隘选择那些他们驾轻就熟,观众也听到烂掉的曲目;而不愿冒险创新,来场发现之旅。当你探索新事物时,你会获得力量面对未来。」
 
这一切是因为甘乃迪从小时候,就开始接受这样的逻辑思考方式。六岁时,甘乃迪参加曼纽因音乐院试镜(Yehudi Menuhin school),担任
钢琴老师的母亲协助练习;后来甘乃迪成功录取,在学九年中,根本就是个「天才」捣蛋鬼。接着,在纽约茱莉亚音乐院(Juilliard school) 学习三年,但却翘课参加爵士乐团。后来,传奇爵士小提琴手格拉佩利(Stéphane Grappelli) 邀请当年仅十六岁的甘乃迪一同至卡内基厅演出,他当时的老师提出警告-如果答应了,他将会因此赔上一张已签约的专辑录音;但当甘乃迪干完一整瓶的威士忌后,边起身演奏边说道:「我老师说得对,有多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人在听完我那狗屁专辑后,会就此断定,我根本不是古典乐的那块料,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这么想。」
 
「那你在意吗?」
「不! 一点也不! 因为我不会随波逐流,我有自己想走的路!」
 
于是他开始到街头卖艺,「哦,如果我答应英国广播电视BBC的录音,我能够得到五十欧元的酬劳;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价码,我在第五大道拉两个小时的琴就赚得到。并且街头演奏让我理解一件事-当人们真心喜欢你的音乐,他们就是会停下来听,他们才不管这东西究竟叫作古典乐、爵士或是其他甚么鬼名字。这是在音乐厅演奏绝对无法体会的事。很现实但也很真实,观众喜欢就留下来,不喜欢就是路过,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说,要用一个好比喻来形容音乐的真实人生,那么,尽可能的与更多人交流,而不是只为独钟的古典乐迷们演奏。」
 
没错,在甘乃迪二十多岁时,他的确是音乐圈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但1989年发行的那张专辑,却彻底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重新录制维瓦尔第的名曲四季,却一反传统结合了所有流行乐的元素、曲长三分钟内用了十二轨,发行的专辑更主打美国知名电吉他手吉米·汉醉克斯(Hendrix)的招牌音效,双CD一举攻下金氏世界纪录的最畅销专辑,使甘乃迪一夕之间成为全球最火红的明星。
 
他承认,他的口音总是被当成笑柄,甚至借此讽刺他对庞克摇滚假惺惺,试图想要激怒他,但那都是当年的事了。他耸耸肩说:「你能做的,只有做好你自己。人们会这么做,只是因为感觉到你威胁到他们。」他更一步指出,「跟我那个年代相比,现在有更多人听古典乐」对此,他不认为是缘自于他自己的吸引力,他咧嘴大笑:「我唯一觉得困难的,就是当人们告诉我『应该做甚么』。」

来源:
theguardian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经典旋律,历久弥新,小提琴之声..
  • ·【好文分享】声线中藏匿力量,男中音,悄无声..
  • ·【好文分享】百听不腻的曲调,不只入耳,更入心
  • ·【好文分享】听那琴声,是艺术家的情感在倾诉
  • ·【好文分享】琴键上跳跃的音符,是音乐家内心..
  • ·【好文分享】古韵新声,赏诗词之歌的跨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