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从英雄到巨人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7

 

 

 

 


1824年五月七号,距离贝多芬双耳全聋已整整五年,将近十年没在公开音乐会露面的他,即将带着他构思六年的第九号交响曲进行首演。在这场音乐会中,贝多芬要求亲自在舞台上担任乐团监督。但由于双耳早失去听力,再加上演出前乐团仅排演两次,因此当天晚上的指挥乌姆劳夫十分担心贝多芬的临场表现,甚至要求团员必须无视贝多芬的速度指示。然而当贝多芬站上舞台,那坚毅的神情与迫人的气势完全凌驾于乐团指挥。贝多芬不仅给予了乐团稳定的速度指示,甚至连比划拍子给予乐手指示的手势都比指挥明确精准。

第九号交响曲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喝采达五次之多,不仅打破了当时皇室成员参与演出时最多三次起立喝采的不成文规定,甚至连在场外巡逻维安的警察都到场关切。然而这一切喝采,面对舞台的贝多芬却无法听见,直到身旁的女低音将坐在椅子上贝多芬转过身面对满场几近疯狂的观众,贝多芬流下了泪。

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但每次读起却仍是感动万分。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能悸动人心,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他丧失了成为一位音乐家最基本、也最需要的天赋-听觉。一个音乐家不能没有听觉,然而贝多芬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捉弄,竟然毫不屈服,昂首凛然在命运前写下了听觉再好的人都无法写出的伟大作品。

虽然听觉的丧失并未击倒贝多芬,但却不可能没改变贝多芬。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说,可以想见,贝多芬肯定连最拿手的钢琴都无法再演奏了。1812年,贝多芬的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在维也纳首演,然而担任钢琴演出却不是贝多芬本人,而是他的大弟子卡尔.彻尔尼。当时的贝多芬虽未完全丧失听力,然而耳朵却已重听到无法听清楚乐团与钢琴相互呼应的节拍与旋律。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发挥基本的协奏效果。因此贝多芬只好将首演的任务交由他人。从此,贝多芬没有再写过任何一首钢琴协奏曲。我们当然能合理的相信这绝对是贝多芬耳聋的缘故,如果不是因为耳聋,贝多芬定会继续开发试验钢琴协奏曲的种种可能,为后人留下更多精采的作品。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贝多芬虽然因为失聪而无法听到任何现实生活的音乐,也无法再继续写作钢琴协奏曲;仅能透过乐谱,在脑海中筑起一座音桥,想像那不再被任何现实因素所限制、奔放自由的完美音乐。看似悲惨的际遇,却也因为如此而为人类带来了更珍贵的宝藏。

此话何解呢?让我们先从钢琴这项乐器说起吧!

对于当时的钢琴,贝多芬是既爱又恨。爱的是这项乐器竟能有如此神奇的表现力,让他能随心所欲的测试音乐发展的无穷可能;但恨的却也是这项乐器为什么不能再敏捷一点、再坚固一些,让他能无后顾之忧的写出更多具有爆发力与细腻度的钢琴曲。因此,每当完成一首新曲时,贝多芬总是嚷嚷着要钢琴制造商再加油、再加把劲,务必让这项乐器能更进一步改善性能,达到他理想中的完美境界。这样的抱怨从没少过,直到他再也听不到钢琴的声音为止。

研究贝多芬的学者皆发现,贝多芬后期的钢琴作品就十九世纪初期的钢琴演奏技术来说是极其不合理的。当时的钢琴表现完全无法符合贝多芬所要求的音乐性,他追求的强音足以让琴弦断裂、而他写下的和声更会让制音系统仍不健全的钢琴发出糊成一片的糟糕音响。而且当时一般演奏者的钢琴技巧也无法驾驭贝多芬所写出的乐曲,要完全按照乐谱指示忠实演奏乐曲而不擅自改编,还得等廿年后,舒曼解放浪漫主义、萧邦与李斯特的时代完全来临之时才有可能作得到。

如果这时的贝多芬还听得见,如果他真的听到了他所写下的曲子在钢琴上实际演奏的惨况,他肯定绝无信心再朝这条大胆的革命之路走下去;他定会发觉写这样的曲子是完全无望的,钢琴是弹不出来的。但就是因为他听不到,因此他可以不必在乎这些现实层面的难处,而专注投入于他心之所向的那个美妙境界。这超脱现实层面的神奇音乐也就在他孜孜不倦、焚膏继晷的创作中酝酿而生。

创作为贝多芬之本能,不向命运低头更是他的生存之道。然而正因为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他身边的人无论是好友、学生或是赞助者,每个人都受其感召而高贵了起来。一个聋子所写的无法演奏的钢琴曲,有谁会想出版呢?他的好友,当时维也纳最有权势的乐谱商狄亚贝里却不计亏损的风险,毅然决然将贝多芬后期所有的钢琴奏鸣曲全数出版。而彻尔尼,贝多芬的嫡传弟子,更是贝多芬音乐最重要的推手。

事实上,彻尔尼不仅是贝多芬的学生,更是贝多芬的传道者。他虽然一生创作数千首作品,并作育无数弟子,但他遵循的却是贝多芬授与他的音乐观点与演奏技巧。为了让这些观念传承下去,他创作了一套又一套的练习曲辩证贝多芬对钢琴演奏的期望,而整个十九世纪的钢琴演奏技术就在他的努力中脱胎换骨、突飞猛进。

没有贝多芬,就没有彻尔尼;没有彻尔尼,就没有李斯特。彻尔尼是李斯特的钢琴启蒙老师,当李斯特在巴黎炫技派中睥眤群雄时,凭借的也是自贝多芬传承下来的钢琴技法。而这套技法也在李斯特晚期大量的教学中延续,影响了后期浪漫甚至廿世纪钢琴音乐的发展。

彻尔尼用写作练习曲这既明确又扎实的方式为后世钢琴家指引道路,让他们得以趋近并实现原本仅存在贝多芬脑海里的音乐;而钢琴工艺技术的进步也让这些音乐的浮现不再只是梦想。一个聋人无视现实环境与条件所写出来的音乐,不但没有被现实所鄙弃、更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过来更改变了现实,开创了时代,让未来的钢琴音乐全朝着这条道路往前行进。 

耳聋后的贝多芬非但没有让生命消沈,反而激发更多动能。他擘画了一张又一张的音乐蓝图,搁置现实无法执行的窘境,让自己的想像力音乐中驰骋翱翔。但这些光有蓝图却后继无人,那也不过只是天马行空的幻想。因此彻尔尼、狄亚贝里、李斯特等人出现了,他们承载着贝多芬的精神,用行动让这些愿景得以实现。

是的,如果贝多芬没有失聪,或许我们还能看见一个在乐坛大鸣大放、豪气万丈的英雄;但就是因为失聪了,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擘画音乐愿景、不为现实束缚的巨人。在他身后有无数的人前仆后继,争相为他实践理想,继承贝多芬的精神、发扬贝多芬的音乐。

从英雄蜕变成巨人,贝多芬的音乐早已是普世流传的真理。但我们也别忘了向巨人身后的追随者致敬;因为有他们的支撑,才让巨人得以迈开步伐、大步向前,而人类奋起对抗命运的故事也才有了最灿烂的结局。

 

 (转载自网络)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音符舞动,悲伤遁形,欢乐常在
  • ·【好文分享】每一次触键,钢琴都在诉说一个动..
  • ·【好文分享】灯火闪烁中,一曲爵士,唤醒城市..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它的美不张扬,却能深..
  • ·【好文分享】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还有那一曲..
  • ·【好文分享】草原之歌,轻柔强劲,尽显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