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练心术: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感想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23

 

  

 

 

 

「文 摄影」谢世娴
 
 
 
 
怎么样的心才能写出好音乐?一颗伟大的心、一个正直灵魂?
 
然而作曲家的灵魂也不都完全是正直的,
 
大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更有不为人知的丑态。 
 
 
什么是「艺术」?在字典上,「艺术」的定义是精心雕琢过、融合人文智慧的结晶。任何艺术产物或型式都该是在费时费资情况下产生,或秉持伟大无私理念启发的。如此而言,艺术是深奥繁复的,艺术是「人造」的。
 
心灵又是什么?单纯只是个直接反应情感的器官?若将此一辞拆解开来- 心和灵,就是老外常说的“With my heart and soul”
 
而「练心术」,若照字面来翻译,便是结合情感直觉与人文智慧的训练。音乐家总是说:若想要弹奏得好,就得从心灵着手,认真聆听心中最深处的声音。(其实世上哪件事不是应该抱着相同的态度?)那么,怎么样的心才能写出好音乐?一颗伟大的心、一个正直灵魂?然而作曲家的灵魂也不都完全是正直的,大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更有不为人知的丑态。
 
看过电影《Copying Beethoven》(快乐颂)吗?贝多芬的夜壶,凌乱肮脏的家连学生都看不下去;还有,每次狼狈洗头的剩水直灌楼下时,都免不了引爆邻居的咆哮抗议。
幼稚、没有人生历练的桥,不够格让人行走。
 
美女与野兽
 
也许《Copying Beethoven》拍得不如预期出色,但有两个场景倒是贴切地反应出艺术精神和脆弱人性。第一个场景是贝多芬跑到建筑竞图大赛中要找帮自己抄谱的得意门生安娜Anna(女主角),看到Anna男友的模型桥是如此平庸,还一副身怀大志、满腔热血的模样,大师忍不住用拐杖把它砸个稀巴烂。
 
为什么贝多芬要生气?因为大师本身脾气暴躁?还是《合唱》交响曲就要首演了,安娜还未替他抄完谱?
 
另一个场景是《合唱》的世界首演。当时贝多芬迟迟不上场指挥,全团没人知道大师这次又在搞什么鬼,而音乐家、乐评、王宫贵族齐集一堂,屏息严肃等待这旷世剧作。大家都急死了,还是不见贝多芬人影……。当安娜急忙赶到后台,发现
大师竟然在掉泪……。
 
残暴的野兽也有可怜的模样?连贝多芬如此自傲霸气,咄咄逼人的作曲家也会落泪?然而,贝多芬的眼泪,只因为害怕音乐的竭诚奉献,也可能被别人用一只拐杖随意地砸烂。
 
矛盾的艺术
 
世人公认,巴赫的音乐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圣洁的,但巴赫一夫多妻,每个还替他生了好多孩子(这和他那虔诚的天主信仰以及毕生为上帝谱曲,好像有点冲突)。
为什么有些人不出远门,也能写出横跨时空的经典大作?巴赫一生中总在方圆不超过四百公里的范围活动,却能写出流芳百世的圣乐洗净人心?美国女诗人Emily Dickinson和妹妹一生未婚,两姊妹也从未离开波士顿Amherst的家。卡夫卡大多的小说几乎都是在银行桌子前完成的。《美国》(Amerika)这部影响现代文学历史的大功臣,是卡夫卡对美国的幻想印象而写的小说;然而奇妙的是,卡夫卡从未去过美国,而他却能描绘得如此唯妙唯肖!还有,这部伟大著作的灵感,竟是来自他看过的二流漫画。
 
您一定没想到,杰作的背后竟是如此低俗平庸;又,贝多芬那超越时空、感人肺腑的《快乐颂》主题,更来自一首民间流传的普通儿歌。
 
 
二十一世纪
 
在世界各城市街道上闲逛,可以见到满是植物精油、HotelSpa 、瑜珈Pilates 、有机素食、自然保养品、LOHAS主义(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再生纸回收等标榜保育地球生态的消费型式。现代人的美食标准也开始「净化」-
由意大利和中国菜的热情丰富、从外在因素(例如酱汁)提升食物美味的观念,演变成从食材「本味」下手。一块日本的玉豆腐、一碗再简单不过的法式清汤(consommé),才是挑战名厨实力的最后一关。
 
Whole Foods等有机素食品在欧美国家已是全民运动,而美术馆、公园、餐厅等室内之设计方向、家具摆设以至于功能性,无不绕着「纯白」、「简单」、「天然」、「不占空间但多功能」等字眼打转。以往在米兰时装秀的貂皮大衣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为简单利落的棉质麻纱;曾带领潮流的MD、LD、MP3之科技产品,也在最近渐渐被复古黑胶唱片取代;连iPod的极简设计(纯白表面加上中间一点圆)都让人激赏。
 
活在高科技、高效能的21世纪,除了精密的人工智能品,还有精神压力、环境污染、动物绝种、资源耗尽等附属品伴随着我们。也许科学家有办法延伸人的寿命,也许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比15世纪更经济方便、精致高尚,但我们真的会因为多了只Cartier名表或台Ferrari跑车,而比古人活得更快乐、心灵富足吗?
 
先进与落后
 
上一期在「来自神仙岛」介绍的印度尼西亚峇里岛(Bali),是一个强烈对比新世界和旧传统的例子。走在街头,左边一排满是国际知名酒店- 丽池四季、Conrad Hyatt,或为观光客精心建盖的别墅豪宅。Ku de Ta时尚餐厅、法国米其林三星的创意料里,都市人所享受的物质品牌,在这渡假岛上都有更冠冕堂皇
的理由持续扩建。往右边望去,干涸龟裂的泥路上停了几台破旧机车,峇里岛老妇则在炎热午后躺卧草席,等着帮租车的观光客“加油”(从一瓶瓶装满金黄色机油的Absolut Vodka酒瓶倒入机车右侧)。
 
犹记在海边著名的Sea Breeze和几个年轻调酒师闲聊,发现年轻人并不大关心岛屿的前途发展,国家没经济,贫穷也无所谓。某一天从山林艺术村Ubud骑回Seminyak市区在红灯前停下,看到隔壁150cc小绵羊竟然贴挤着一家四口,背后还载了一大捆厚布。「没钱,没办法。」对我两手一摊:“C'est la vie.”第三世界的岛居民某些还真能用流利法文沟通,令人更加不解)。无所事是的年轻人,每日则期待傍晚聚集于海边看着夕阳、嘻闹追跑。
 
富人和穷人看着一样的落日。有钱人并不因为富裕就享受更多夕阳,得到更多感动。反过来说,也不是所有富人都铜臭满身,而穷人也不一定因为没钱就会更灵气活现,精神富足(也有很多人在物质和心灵上均不及格的)。一切都在心中。
 
当人文科学好不容易在千百年后登峰造极,现在的我们却渴望回归简单平凡、原始自然。
 
繁复的音乐
 
在国外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只要是看似容易的零散小品,都不大常在节目中出现;演奏家非来个三套大型奏鸣曲,或几首漫长艰辛的李斯特,才能让人觉得值得前往。真要「小品」,也得一口气来个24首帕格尼尼随想曲,或是拉赫曼尼诺夫全套前奏曲才足够在音乐会中立足。
 
走一趟人类音乐史,我们可见山顶洞人的嗯嗯啊啊、单声部的葛利果圣歌(Gregorian Chant)、人声二部/ 三部/ 五部的经文歌(motet)、弥撒合唱,到器乐科技的发展而演变出奏鸣曲式、赋格、协奏曲、交响乐、歌剧等越渐庞大艰巨的音乐工程。
 
在音乐理论上,从中古世纪前的口传记谱、纽码谱(neume)、Guido'd'Arrezo发明的四线谱,到声部交织的巴洛克、理性极致的古典派后,开始有了更急速的转变。在键盘与弦乐的全盛时期,复调和半音阶主义(Chromaticism),被肖邦、马勒、华格纳等浪漫派作曲家拿来做情感发泄的最佳手段。
 
可是,就当西方音乐在印象派后登上淋漓尽致的巅峰时,所有的和弦理论竟瞬间瓦解,取代的是无调音乐(Atonality)及一颗荀白克投下更大的音乐原子弹- 十二音列(twelve tone)。排山倒海过来的是电子音乐、约翰凯吉(John Cage)大师以道教为本的机缘音乐(Chance music, indeterminacy music)、70年代的极简音乐(minimalism)等众多越显复杂的新音乐理论,每个作曲家急于在音乐历史博物馆为自己立碑,但越来越复杂的音乐只会令人产生敬畏,而不是敞开心灵去放松感受。
 
我从迷恋肖邦到布拉姆斯,从拉赫曼尼诺夫、普罗高菲夫的新颖音响及大型管乐钢琴的编写,到崇拜法国现代神秘主义作曲家梅湘(Messiaen)、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的立体音效(textural sounds)之顶,到最近重新欣赏贝多芬、莫扎特适当精细但富于乐观希望的音乐,到巴赫重复低音的微妙设计、简单配器法,或更古早的五部、两部至单部清唱及其他更甚简化的音乐形式,我终于了解:过多的繁复反而是种负担。
 
以貌取胜的艺术
 
聆听音乐会,很容易被精湛技巧折服,被视觉刺激转移目标。有了俊男美女穿着火辣,有了声光背景加持,我们对次等音乐(不将心灵智能优先考虑的音乐)竟可以在恍惚中妥协。这就和目前许多以“貌”取胜的好莱坞电影一样,以往精彩的演戏是一根眉毛,一个表情就能牵动整个场景,带动戏剧高潮;黑白片反而能更捉住演员的神韵,让人专注于故事的发展,感受戏中人的精神状态。而现在呢?若没有《魔戒》、《星际大战》或《哈利波特》的庞大经费搞特效、爆破,创造史诗的大场面,我想很多人就会开始觉得无聊。试想:哪些电影在踏出电影院后,还能令人印象深刻,反复思索玩味剧情片段?
 
科技能打动的仅是眼睛,不是人心。我们活在这高科技年代,能用赚钱满足现实中的温饱,但那颗最需要呵护的心灵,却早就干枯了。无怪我们需要不断旅行、远离,因为我们需要更多感官刺激来填满心灵的不足;但若要由“看”来满足心灵,由外在因素解救内在问题,那我们将永远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眼睛闭上后,音乐本身还有多好听?
 
练心术
 
脱去一切包装:衣服、珠宝、首饰、自尊、自卑、自满、自我、害怕、忧虑、美化、修饰、虚荣、借口等等全部脱去,只留一颗心去聆听自己的身体、面对自己的灵魂。
 
每个人每天都需要练心。练习放掉一切,只用心灵倾听的艺术。若听不见,那就把眼睛闭起来,用心听,直到心灵开始与你对话。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心中挂念什么,只要做这个练习并持续下去,不要被外在因素困惑,什么都不想,只专心安静聆听内心最深处,您就会得到真正的答案。
 
听见它说什么吗?
 
 

后记- 纯真的心
 
以下是一段世界名言,也是我看过最感人的一段话。出自一个不知自己即将面临人类极大苦难的小女孩。
“……很奇迹的是我还未放弃我的理想道德,因为它们在这非常时刻是十分荒谬不可能达成的,但我还坚持着这些理想,因为无论如何,我相信人始终是善良的。”
It's really a wonder that I haven't dropped all my ideals,because they seem so absurd and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Yet I keep them, because in spite of everything I still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really good at heart.(∼取自安娜.法兰克的日记(Anne Frank's Diary)。在二次大战时,犹太裔的安娜为了躲藏德国纳粹的追杀与家人而匿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间小公寓长达两年。1944年安娜全家被发现,在6月和姊姊被送往死亡营Bergen-Belsen工作。1945 年3月安娜劳累过度而死于霍乱,享年15岁。)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赫本电影配乐,击中你我内心的浪..
  • ·【好文分享】风起时,思念如歌,他的传奇永不落幕
  • ·【好文分享】熟悉曲调,往事如烟,心中暖流唤..
  • ·【好文分享】听蔡琴,品味情感深处的韵味,沉..
  • ·【好文分享】五位大师奏响贝多芬《第五钢琴协..
  • ·【好文分享】国摇声起,燃起内心深处不灭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