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歌剧还是安魂曲?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10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当道的时候,乐器在安魂曲中的角色至少与合唱相当,而经文的诠释也进化到接近歌剧之境界,写给独唱者的乐段恍若歌剧咏叹调般充满激情,至此,安魂曲结构越来越庞大,早已不适用于一般人的丧礼仪式,反倒像盛大的歌剧演出,白辽士(Hector Berlioz,1803∼1869)与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则是写作此类型安魂曲的个中翘楚。
 
写作出《幻想交响曲》的白辽士必定是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家,即使是创作严肃的安魂曲也不例外。白辽士的《安魂曲》(Requiem, op. 5)是受到法国政府委托而作,为的是纪念1830年七月革命之丧生者,1837年12月,这首乐曲于一位将军的丧礼中首演,白辽士精心安排了超大编制的乐团与合唱团演出,音响效果自不待言,壮观场面更颇获好评。
 
在歌词上,白辽士也改造一般惯用的安魂曲形式,开始的〈进堂咏〉之后,随即进入冗长〈神怒之日〉,接续之〈可怜的我〉(Quid sum miser)、〈威严君主〉、〈你寻找我〉(Quaerens me)、〈悲惨之日〉,都是〈神怒之日〉的延伸,显然白辽士需要〈神怒之日〉来表现他的想象力与文学性格,而后衔接的〈奉献经〉,则与莫扎特作品一样由〈主耶稣〉、〈牺牲〉两部分构成,最后在〈圣哉经〉与〈羔羊经〉结束乐曲,整部作品色彩丰富,早已超越前辈音乐家。
 
丰富的歌剧创作之外,威尔第最富盛名的作品就属安魂曲了。1868年11月,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1792∼1868)过世,威尔第立即提议由13位意大利作曲家连手创作一部安魂曲来纪念罗西尼,计划进行到一半,却因种种因素胎死腹中,搁置一段时日后,威尔第遂取回他所负责之〈安所经〉。不久,威尔第最崇敬的作家曼佐尼(Alessandro Francesco Tommaso Manzoni, 1785∼1873)病逝,哀伤的威尔第拿出多年前的草稿加以扩充为完整安魂曲,并于曼佐尼逝世周年忌日亲自指挥110人管弦乐团与120人合唱团首演,以纪念这位伟大作家。
 
威尔第的《安魂曲》(Messa da Requiem: Dies Irae)洋溢着他的歌剧创作手法,与白辽士相同,多达九个段落的〈神怒之日〉为其表现重点,也是全曲核心所在,接着在〈奉献经〉、〈圣哉经〉、〈羔羊经〉、〈领主咏〉之后,威尔第还加上一段〈宽恕我〉(Libera me)来做为结尾,乐曲中不断出现戏剧化场面与优美独唱片段,可以说是「最像歌剧的安魂曲作品」。

 文︱胡耿銘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这些旋律,让每一帧画面都有了生命
  • ·通勤路上听什么?这五首歌带你轻松穿越人海
  • ·无论哪种曲风,张学友都能唱进你心里!
  • ·古典音乐里的海之歌,比真实海浪更震撼
  • ·倚窗听雨吟,歌声伴雨落
  • ·听邓丽君五首宋词歌,品古时韵味与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