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杨照—学音乐,要先感到快乐!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22

 

 

 

 

 作者:李佩芬

 
 
学音乐需要兴趣做为强大的支撑力,陪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累积成就感,孩子就可以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快乐学习。
 
本名李明骏的杨照,以社会观察与时政批判闻名。除了在文学与评论领域创作不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与古典音乐结缘甚早。
 
他在News98「新闻一点照」节目中,除常态性介绍古典音乐的最新动态外,也主持广播「阅读音乐」节目。
 
八岁开始拉小提琴的杨照,如今念国小的女儿也踏入音乐班的专业学习之路。身为音乐班孩子的家长,让他有机会观察到许多父母对「孩子学音乐」这件事情充满焦虑与期待。
 
也由于身边有太多音乐界友人,让他深刻了解古典音乐高度竞争的本质,甚至他认为到底要不要让孩子学音乐,最好的观察指标其实是「家长自己」——若音乐无法让家长本身感到快乐,孩子的音乐路就不容易走得长久。
 
自小在严师训练下,为杨照「打」下扎实的音乐与乐理基础,也让他深信纪律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
 
当年那段被他形容为「四十岁后,才能平心静气回想」的小提琴岁月,使杨照对如何陪伴孩子学习音乐,更多了一双理性反思的眼睛。
 
学音乐,若用世俗眼光来看,是投入非常非常多,但风险却极高的一条路。尤其学古典音乐,有种任何行业都无法比拟的竞争压力。
 
我自己有许多音乐界的好朋友。昨天我太太带着女儿去听他们的音乐会,我因为晚上固定在诚品讲堂授课,所以只能上完课后赶过去,边等她们边写稿。音乐会告一段落,一位钢琴家好友走出来看到我,坐到我旁边,第一句话就说「唉!要改行了!改行算了!」聊了一会儿,另一位我们都熟识的音乐界老师走出来,他们的对话实在很有意思:
 
「你觉得怎样?」老师问。
 
「你猜我会觉得怎样?」钢琴家看着老师反问。
 
「你会觉得,干脆改行算了!」没想到老师也说出跟钢琴家相同的话!
 
我自己从事文学创作,有时会看到别人创作出很棒的作品,但却从不会觉得自己非改行不可,因为我知道,我可以创作不同类型的东西。但古典音乐却不同,一来音乐没有国界隔阂与保护,二来大家都是在同样的曲目上竞争,很残酷的现实是,把古典音乐演奏到台湾最好,一点意义也没有。所以,我一向不主张父母把孩子学音乐的目标,放在走职业演奏上,甚至期待自己的孩子是下一个郎朗。那种明星式的走法,不是学音乐的真正本质。
 
预先为孩子留一条路
 
如果你问我,孩子最好几岁开始学音乐?如果不考虑演奏,我觉得最成熟健康的时间,是等到九岁以后。但是父母要有认知,孩子从「对音乐有感受」到「知道音乐是什么」,这中间是段很长、很长的路。
 
大部分的艺术,可以等到孩子有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时候才学,但是音乐不同,这使得让孩学音乐的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也更恐怖。
 
我认为「进入音乐」有不同层次。第一是把音乐当背景音乐来听;第二是放下手边所有事情,非常专心的听到每个音符;三是知道不同乐派、作曲家背后的不同意义;四是当你开始懂得乐理,知道为什么调性、曲式这么重要;而最高层次,则是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自己的经验是,随着对音乐了解的层次不同,音乐能对你说的话,就不一样。我八岁后开始学小提琴,就无法像从小就拉琴的同学一样,拥有一双具备绝对音感的耳朵。直到今天,虽然我非常喜欢布拉姆斯的曲子,但我知道,我永远也拉不出来。对我来说,这同样是很痛苦的事。
 
因为我对音乐的体会是如此,所以当孩子要求学钢琴时,虽然很挣扎,但我们仍让她五岁就开始。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为她「开一扇窗、留一条路」,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什么的时候,先替孩子弥补住那份可能的遗憾。
 
将来,若孩子发现自己「真的那么喜欢」音乐,起码她拥有可以演奏的基础。但父母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这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而且根据人口常态分配,一百个孩子恐怕只有五个,会继续走音乐的路。所以,千万别一开始就先设定孩子是那五个,而是该想「万一不小心」是那五个,至少我们做父母的,帮孩子先弥补了那份缺憾。
 
碰到瓶颈?就用拐的
 
有许多家长,是因为周遭朋友都让孩子学音乐,所以也送孩子去学音乐。我认为要不要让小孩学音乐,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先问问自己是否喜欢音乐。若连你自己都不喜欢,孩子的音乐路也绝对走不远。
 
如果你真的想要帮助孩子,希望他在音乐这条路上走得好,那么你一定要让孩子觉得:音乐让「你」快乐,而不是只让「孩子」快乐而已。因为很现实的情况是,在一次又一次练习的过程中,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否从音乐中得到快乐。
 
对五岁的孩子来说,识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小孩必须很有耐心练,大人同样也必须很有耐心陪。我曾听许多朋友告诉我,陪孩子练琴、上课好累;但倘若家长自己喜欢音乐,在陪伴过程中,「音乐本身」就是你陪小孩练琴的最佳回报。
 
我的孩子学琴,当然也曾碰过瓶颈。最严重的一次,是学了将近一年左右时,有阵子她变得非常不爱练琴。怎么办?没什么,就是用「拐」的,陪她度过那段时间。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时家里买了整套她最喜爱的哈姆太郎玩偶,我就告诉她,每弹两次就可以挑一只,我就在乐谱上画一只哈姆太郎送她,再弹两次,我再画一只。诚实的讲,这过程我很快乐,一点也不痛苦,但是我知道她是在忍耐,是在应付我。但正因当时顺利走过这一段,之后成就感才慢慢磨了出来。
 
我认为,学音乐孩子最大的瓶颈,都是来自成就感。这中间,孩子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与能力,才能一点一滴累积成就感,慢慢往前走。
 
学音乐,最糟的就是打击兴趣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要听到书店、餐厅播放韦瓦第四季协奏曲,就没来由的只想逃开那个旋律。在家里我有一整柜买回家后、却从来无法开封的CD。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小提琴的曲子。
 
以前我每周二上小提琴课,周一晚上我一定在自家顶楼、对着昏黄的灯光练到半夜两点。在指定作业还没背熟前,根本不敢睡觉。否则隔天上课,老师的琴弓一定会从看不到的右后方打来更恐怖的是,老师每逢周末还额外付出时间,带我到大陆书店训练读谱,告诉我为什么钢琴声部这样进行时,小提琴声部要那样走,在书店一待就是两小时。走回家的路上,老师就拿刚才读谱的曲子来考试。
 
我后来每次想到这段,都会很想哭。怎么会有一个老师,对我好到这种地步?但我当时唯一的感觉却只有:「怎么会有个老师这么讨人厌?到底什么时候会结束?」
 
国二那年,老师决定去法国巴黎,在最后一场师生音乐会中,自视甚高、从来都不屑上台演奏给学生家长听的老师,那次却唯一破例帮我伴奏。当时拉的曲子,就是那首四季协奏曲。但是,当老师离开台湾那天,我把手表放在桌上,飞机一走,我把琴盒关上,发誓再也不要打开……我常想,如果当年老师不是那样打我,我相信我现在还拉琴。可以拉得多好是另外一回事,但现在的我,却丝毫没有办法。
 
正因我自己小时候是这样学琴的,我了解到在学音乐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同样重要,但都有一定难度:一是「纪律」,一是「感受力」。孩子学音乐的路,是这么摇摇欲坠,所以过程中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打击孩子的兴趣。父母与老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在维持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保持住学习的纪律。
 
尊重评审,但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女儿现在念音乐班,我愿意老实说,刚开始的原始动机,其实与音乐没太大关系,而是牵涉我对目前教育体制的看法。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个巨大的浪费,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反复去学极少的内容。音乐班至少有个借口,可以让孩子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在学科上。
 
小孩参加比赛,是很好的刺激,我孩子也会参加。比赛或考试有个好处,是让孩子知道这个阶段可练到什么程度。有个阶段性的练习终点,不是坏事;但是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名次不重要,因为比赛牵涉到太多因素。
 
我都告诉女儿,要尊重评审的意见,但是你不能没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比赛的评审意见,应该是要拿来与自己打的分数对照;如果自己一点意见也没有,而只是等别人告诉你弹得好不好,就不要去参加比赛,因为你永远都在等别人说什么才叫做「好」!
 
我有个毛病,只要上车就必定听音乐。我不管孩子是否听得懂,边听音乐就会边告诉她,我对这首曲子的理解,我也不觉得她必须听懂。我会告诉她这是莫扎特的震音、贝多芬的震音会愈来愈长、巴哈的装饰音是这样子的……基本上,这就是我的兴趣,孩子也会习惯。到了一定程度,她会开始发问。
 
我很惊讶的是,她刚上三年级时,我放舒曼「儿时情景」组曲来听,她听到第四首结束、第五首起头时突然问:「刚刚那首结束了?」
 
「嗯,结束了。」
 
「但它的最后一个音,没有落在主调和弦上?」
 
「对,因为舒曼喜欢不安定的、悬在半空中的感觉。」
 
我没想到过去我常跟她说的主调和弦,她会在这个时候问出来。基本上我就是这样跟她一起聊音乐、玩音乐、认识音乐。聊久了,孩子自然会开始愿意发问。
 
我喜欢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音乐,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主见。千万别小看孩子,如果你鼓励,孩子真的可以做到。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好文分享】音符舞动,悲伤遁形,欢乐常在
  • ·【好文分享】每一次触键,钢琴都在诉说一个动..
  • ·【好文分享】灯火闪烁中,一曲爵士,唤醒城市..
  • ·【好文分享】古典音乐,它的美不张扬,却能深..
  • ·【好文分享】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还有那一曲..
  • ·【好文分享】草原之歌,轻柔强劲,尽显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