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亨德尔教会我们的十件事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1

 


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商人


如果只能挑选一位作曲家当做商战研究案例,亨德尔绝对是最适合的成功典范。别人莫比,单是同一年出生的巴赫,在世仅为小有名气的Local风琴师,但亨德尔活着时,已被誉为「自祖师爷奥菲欧以降,最伟大的音乐家」。亨德尔懂得抓住时代脉动,引领时尚潮流,一生飞黄腾达,虽然一度破产失败,却仍有办法以创新手法再振雄风,堪称企业人必知的励志楷模。


亨德尔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哈雷,比巴赫早四周问世,他父亲是萨克森当地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彼时西方医界只尊内科,瞧不起所谓的外科医生(Surgeon),将之归类为治疗跌打损伤的膏药师父,多由同样打理皮毛的理发师兼任。亨德尔父亲晚年续弦,六十三岁得了这个宝贝儿子,一直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根据亨德尔逝世后旋即出版的第一本传记说,他从小就喜爱音乐,但父亲严加禁止,因此亨德尔只好趁深夜偷偷躲在阁楼练琴。


到底是谁启蒙了亨德尔的音乐天赋,已无从考据,然而某次老爹前往萨克森宫廷剪头发,七岁的亨德尔躲在马车里跟着去,才有机会弹琴给阿道夫公爵欣赏。公爵听到小亨德尔的精湛琴技,下令父亲让儿子在哈雷的市场教堂(Marktkirche)拜师学艺。十四岁的他就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御前演奏,可见亨德尔很早即是一等一的琴师。


趁年轻多方尝试,找出人生方向


1702年,十七岁的亨德尔遵照爸爸的遗愿,进入哈雷大学研习法律,但不到一个月,就被市场教堂聘为专任风琴师。然而,亨德尔绝非安份守己做公务人员的料,尤其卡尔文教派的严谨规律让他极感无趣,来年,他跑去汉堡的「鹅市场」歌剧院(Oper am Gansemarkt)担任乐团之小提琴手与大键琴手,并结识了大四岁的作曲家马特松(Johann Mattheson)。


有次,鹅市场歌剧院上演马特松的歌剧《埃及艳后》,他为了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唱完后走下乐池,要正在弹奏大键琴的亨德尔闪开,由他来献技。亨德尔大怒,吵了起来,当下两人跑出剧院拔剑决斗。自幼练习西洋剑的马特松一剑便刺中亨德尔,幸亏这剑被他衣服上的铜扣挡住并折断,否则世人再也听不到「哈利路亚大合唱」了。大难不死反成莫逆之交,亨德尔1705年的第一出歌剧《阿密拉》(Almira),马特松还亲自领衔主演。


1703年八月,亨德尔与马特松到了德国北部吕贝克(Lubeck)的圣母教堂,想要应征史上最强风琴大师布克斯泰乌德(Dietrich Buxtehude)之职务。虽然两人都通过了术科考试,但这位前辈所开出的另一个条件却让他们打退堂鼓,就是得同时娶他那「高龄」二十八岁的女儿。三年后,巴赫来此,也不想接下这双重职务。布克斯泰乌德直到1707年死后,才由他的助理继承这「丰厚」遗产。


出国培养世界观,找人单挑搏名声


海外度假打工这几年成为台湾年轻人的显学,其实早在三百年前,年轻的亨德尔即在意大利进行「以工换宿」,不仅获得优渥报酬,并习得意大利音乐之精髓,同时结交当地许多杰出艺文人士,实收一举三得之效。1706年,二十一岁的亨德尔觉得待在汉堡没啥前途,应梅迪奇家族之邀前往佛罗伦萨,对歌剧极有兴趣的他起初发展不顺遂,转往罗马,写出著名合唱曲《上帝如是说》(Dixit Dominus),开始赢得意大利艺文界的注目。


亨德尔的惊世琴技已在江湖上传开,于是在红衣主教的安排下,亨德尔和意大利最厉害的键盘高手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进行顶尖对决。第一回合先比大键琴,两人同灯同分;接着再比风琴,这下亨德尔胜出,「斯卡拉蒂大方认输,承认在此之前,从未知悉这乐器竟然可以产生如此力道。


亨德尔也曾拜访过此时名满天下的小提琴大师科莱里(Arcangelo Corelli)。某次科莱里演奏亨德尔的清唱剧时,这小子听得不满意,又解释不清楚,脾气一来干脆夺下小提琴,向大他十二岁的名家亲自示范如何拉出高音A。科莱里被吓到了,只好说:「但是,亲爱的萨克森人(caroSassone),你这音乐是法国风格,我没经验啊。


亨德尔在佛罗伦萨、罗马、拿坡里与威尼斯等地,总共待了四年之久。此时他所创作的纯正意大利歌剧,诸如《罗德利哥》(Rodrigo)与《阿格丽皮娜》(Agrippina),还有多首宗教音乐,都让意大利人拜服不已。


懂得适时跳槽,找出最重要的贵人


1710年,亨德尔挟着盛名从意大利回到德国,担任汉诺威选帝侯乔治王子(Georg Ludwig)的宫廷乐长。做不到几个月,他便请假跑去伦敦,拜见了当时英国安妮女王,推出英国史上最受欢迎的歌剧《里纳尔多》(Rinaldo)。一年后,当亨德尔不得不回到小小的汉诺威时,早已是曾经沧海难为水,1712年好不容易获准请假再度赴英,尽管乔治王子要求他限时返国,但这次亨德尔心中打定主意,再也不回来了。


1714年安妮女王驾崩,因无子嗣,根据英国国会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继承人必须排除天主教徒,连第一顺位的女王弟弟都无法接任,最后由排名五十名以外的汉诺威乔治王子,继承为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距离八百公里远的旧雇主居然成为新老板,亨德尔说有多尴尬就有多尴尬,幸亏「国王肚里能撑船」……


第一本传记描述他以《水上音乐》重新赢回乔治一世的宠爱,但事实上国王的不悦很快就烟消云散。《水上音乐》首演是1717年7月17日,距离登基已三年之后。根据伦敦报纸记载,此曲是乔治一世亲自指派亨德尔为皇室游河活动而谱写。当晚,一艘载满五十名乐手的船,伴随着皇家游艇一路从白厅宫演奏至雀尔西宫,「整条泰晤士河塞满了船舶」,群众挤在河畔观看聆赏。乔治一世龙心大悦,下令反复表演三遍,于是船上的乐手,就从晚上八点持续演奏直到半夜国王回宫为止。


为王室服务,感恩君主赞颂君主


现今的精品业,无论是路易威登做皮箱、爱马仕做马具、卡地亚做珠宝,都因皇室御用而展开了传奇一页。在英国本土作曲家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过世之后,亨德尔看准时机切入,历经英国三位君王:安妮女王、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毕生荣宠不衰,死后更得以一介德国佬被国葬于西敏寺,甚至影响英国音乐长达两百年之久,亨德尔凭借着音乐创作上的真才实料,而非特殊性关系。


1713年亨德尔为安妮女王四十八岁大寿写了一首生日颂歌,又为打了十多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缔结和平协议之际,献上《乌得勒支感恩赞美歌与欢喜赞歌》(Utrecht Te Deum and Jubilate),获得女王颁给每年两百英镑的年俸。1715年,他在乔治一世御前演奏大键琴,薪水瞬间翻倍,再加上卡罗琳公主的两百英镑家教费,亨德尔成为当时欧洲身价最高的音乐家。


亨德尔同时也优游于众多英国贵族之间,例如1717年他应钱多斯公爵之邀,两年时间长住于米德塞克斯郡(Middlesex)坎农斯宫,写下了著名的十二首「钱多斯颂歌」。1727年,乔治一世驾崩,独生子乔治二世登基,亨德尔为加冕典礼写了四首颂歌,其中《祭司札多克》(Zadok the Priest),成为往后英国历任君王在西敏寺加冕仪式上的官方指定曲。


精准投资,商场经营之道


亨德尔1710年刚来英国,就将部分收益拿去买卖英格兰银行股票,因而小赚一笔。1716年他以低价买入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股票,这家是经营英国与南美洲贸易的特许公司,几年来透过台面上的作多与台面下的贿赂而被外界看好前景,股价从1720年初的120英镑,到7月已飙升至1000英镑。旋即发生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天才牛顿瞬间损失两万英镑,喟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亨德尔比牛顿还聪明,在泡沫化前已先行脱手,财产反增加不少。


一向倾力赞助亨德尔的钱多斯公爵,为了支持他发展歌剧事业,1719年2月邀请许多贵族合资,以资本额一万英镑成立了「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并由英王乔治一世签署长达二十一年的特许证,由亨德尔担任音乐总监。当时伦敦报纸报导「著名音乐大师亨德尔奉国王陛下之命,渡海赴欧洲大陆精选歌手组织剧团。」当亨德尔顺道回乡省亲,在科滕宫廷担任乐长的巴赫,慕名跑到哈雷,亨德尔却提早一天绝尘而去。


皇家音乐学院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歌剧并非亨德尔的歌剧,但1720年4月他的正歌剧《拉达密斯托》(Radamisto)上演时,包括英王与所有贵族齐来欣赏,盛况空前。亨德尔以一年两到三出的速度在国王剧院推出崭新歌剧,包括《西泽大帝》、《亚历山大》、《奥兰多》等名剧。1723年亨德尔放弃被贵族包养,在伦敦布鲁克街买了一栋房子定居终老,并于1727年归化为英国人,将原本德语名字Georg Friedrich Handel改为George Frideric Handel。


明星定律与统御哲学


音乐市场的定律是,艺人的魅力远胜过作曲家,即使亨德尔写出妙笔生花的精采歌剧,还是需靠明星来保证票房。大师找来名满欧洲的阉人歌手赛尼西诺(Senesino),没想到却被竞争对手波农西尼(Giovanni Battista Bononcini)抢去用,为了压制对手,于是1723年推出歌剧《奥托内》(Ottone),亨德尔排出了史上最豪华的独唱卡司。包括两位阉人歌手赛尼西诺和伯伦史塔德(Gaetano Berenstadt),还有三位女高音及一位男低音,全都是当时唱酬最高的明星。为了摆平这些大牌歌手,亨德尔显然是自讨苦吃,例如他为英国本土女高音萝宾森(Anastasia Robinson)写了一首咏叹调,但萝宾森觉得并不适合自己,直接找上赞助人出面干预,逼得亨德尔重新写另外一曲。


毕竟萝宾森贵为伯爵夫人,宫中有靠山,亨德尔不得不屈服,可是面对名气更高的意大利女高音库佐妮(Francesca Cuzzoni)时,亨德尔就完全不客气了。根据亨德尔传记作者的描述,库佐妮嫌弃《奥托内》某首咏叹调「太过简单」而拒绝演唱,脾气更差的亨德尔马上发飙说:「夫人,我知道妳是难缠的恶魔,但我一定要让妳知道,我是专治恶魔的大魔王!」,便把库佐妮抓到窗外倒吊,直到她甘愿唱为止。


食髓知味,亨德尔不断邀请重量级明星来加持他的歌剧演出,意大利次女高音波多妮(Faustina Bordoni)是另一个闪亮招牌。1727年这两位超级女伶同台演出时,因为两派粉丝的叫嚣怂恿,居然就在舞台上拉扯头发、互呛对方是婊子和妓女。当晚亨德尔在剧院大声咆哮,怒骂库佐妮是女妖怪,斥责波多妮是被宠坏的女魔头,两位名伶才悻悻然罢手。



屡败屡战,抄袭有理的文抄公


当时的歌剧就像现今的时尚产业,潮流不断地更替变动,1728年1月29日,痛恨亨德尔的英国剧作家约翰盖(John Gay)推出了乡土味颇重的《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剧中顺便尽情讽刺两位名伶战争,竟获得伦敦民众的热切喜爱,经营九年的皇家音乐学院因此在1729年破产倒闭。但亨德尔立刻自费拨出一万英镑,成立了「新皇家音乐学院」,演出场所从国王剧院移师到女王剧院,然而伦敦人的品味已回不去了。


要不是反对国王的韦尔斯亲王另外组成「贵族歌剧团」(Opera of the Nobility)与之打擂台,或许亨德尔的歌剧事业会走得更远,尤其双方找来史上最强的阉人歌手们竞相登场,战况激烈且精采。后来有黑函影射亨德尔「俨然向王子般跋扈潜越」,被赞助人要求退休,1734年新皇家音乐学院宣告结束(打对台的贵族歌剧团也旋即解散),亨德尔立刻投靠到柯芬园歌剧院,一直到1741年最后一部歌剧《戴达弥亚》(Deidamia),才真正死心放弃。


身兼作曲家、剧院总监、舞台制作、行政管理,还要不时为皇室谱曲的亨德尔,在皇家音乐学院时期创作了超过二十出意大利歌剧。他下笔如风,让配合的剧作家惊叹不已,但铁铮铮的事实是,亨德尔乃是不折不扣的抄袭者,不仅抄袭自己旧作,还堂而皇之直接取用其他作曲家的心血。根据研究,亨德尔「借用」过斯卡拉蒂父子、泰勒曼、吕利、马特松等人的音乐,堪称乐坛第一文抄公。有人曾问亨德尔说为何要擅自撷取波农西尼的旋律,他说这家伙不知如何善用,根本就是暴殄天物,所以只好自己来帮他处理。


创新事业,东山再起


神剧(Oratorio)不是亨德尔发明的,但却在他手上发扬光大。这种根据圣经题材改写的大型音乐作品,十六世纪末和歌剧同时于意大利问世,但逐渐变成无戏剧元素的纯声乐曲。早在1707年,还在意大利混的亨德尔就已写过神剧,来到英国定居,起初也曾尝试写了几出用英语演唱的神剧,但仅是玩票性质,1739年1月《扫罗》(Saul)的首演成功,让他嗅到商机,决心打掉重练,开始认真面对英语神剧的创作。


在亨德尔二十多出神剧中,几乎全都深受英国臣民的喜爱,最成功的旷世杰作,莫过于1741年完成的《弥赛亚》。由于这出神剧一问世就被誉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旷世巨作」,所以被赋予太多传奇色彩,例如短短二十四天就挥笔完成,谱写时亨德尔流着泪祈求上帝赐予灵感,还有稿纸上处处斑斑泪痕等等。然而《弥赛亚》每次上演必爆满,主办单位不得不要求男士不要戴配剑,女士不要穿蓬裙,以便让更多的观众挤进来欣赏。


亨德尔创作宗教音乐的心态,不同于巴赫始终抱持着「一切为了彰显上帝荣耀」之信念,而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走向。所以每当上演他的神剧时,亨德尔必亲自出席弹奏一两段大键琴或风琴曲,来满足希望看到名人的观众渴望。他晚年除了积极于神剧之外,也持续为英国皇室受命创作,例如1749年为英法两国停战的和平烟火大会,亨德尔写了《皇家烟火》,彩排当天涌进一万三千多名观众争相观看,造成伦敦有史记载的首次大塞车(当然是塞马车)。


功成名就,但切莫病急乱投医


五十二岁时,亨德尔中风,虽然一度嘴歪眼斜右手瘫痪,幸而很神奇地痊愈了。但到了1751年,六十六岁的他在写最后一部神剧《耶弗他》(Jephtha)时,发现自己左眼已经看不到,穿凿附会的轶闻说此值大师正写到合唱曲「主啊,如此黑暗」,因此听来特别感人。1753年,在最后一次公开弹奏大键琴后,伦敦报纸谣传亨德尔已为自己的葬礼写了一首颂歌,虽然晚年他的多出神剧不断翻演,但亨德尔已鲜少在公众出现。


1758年8月,七十三岁的亨德尔,请当时赫赫有名的眼科医生约翰泰勒(John Taylor)治疗他的白内障,但不幸手术失败,导致亨德尔身体加速退化。怪只怪当年没有Facebook,其实约翰泰勒早在1750年就曾为巴赫开刀,前两次不成功就算了,到了第三次手术,更直接害死巴赫。1759年4月11日,亨德尔第四次修改他的遗嘱,并表达希望葬于西敏寺,他已先付了六百英镑做好墓碑。14日早上八点死于伦敦家里,六日后在三千人的送行下举行国葬,备极哀荣。


亨德尔过世后,在英国的影响力尚存,即使伦敦之后迎来海顿或门德尔松,声望都无法超越亨德尔。而英国作曲家也在他的余威之下黯然无光,直到埃尔加(Sir Edward Elgar,1857-1934)的诞生,才有了享誉国际的自己人。然而诡异的是,亨德尔在世时被公认是前无古人的音乐大师,声望却随着他的逝世而迅速陨落,多数作品几乎被一概忽视,只剩《弥赛亚》与《皇家烟火》等寥寥数阙,直到近三十年,亨德尔音乐才又重新被重视。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