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人说话,即使不看他的表情,我们也知道他想表达的是喜还是悲,这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他说话的内容和语气来判断。“内容”和“语气”二者都不可缺。甚至说“语气”比“内容”更具有表现力。
举个例子,“我要发火了”这句话,如果让谷歌翻译的自动朗读功能来播放,你根本感觉不到说话的这个人要发火;相反,一个听不懂英语的人也能听出来两个老外是在吵架。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气对我们情绪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既然它是语言,就同样要用“内容”和“语气”来表现了。“内容”就是曲谱,这是作曲家决定的,那么之所以同样的乐谱你演奏起来不好听,或者说不能打动人,这就跟你演奏的“语气”有关了。
大多数弹琴的人只注重“内容”,认为只要把乐谱背得滚瓜烂熟就算是把曲子演奏完美了,其实不然。一段优美的文字输入到谷歌翻译里自动播放,马上就失去了美感;一段再普通的话,让一个朗诵家来读,却依然能触动人心。
同样,即使你能闭着眼睛演奏出《高山流水》,可你只演奏出了音符,而没有弹奏出情感;而演奏家来演奏,却可以演奏出喜怒哀乐不同的感觉。
演奏中的“语气”主要是通过“力度”和“速度”来控制的。
其实有很多乐谱上面会标有速度、力度、表情等符号或注释,这些都是来控制“语气”的。比如曲谱最前面会标有“Adagio、Largo、Andante、Moderato”等术语来给整个乐曲定一个基本的速度;曲谱中会出现“p、pp、f、sf、rit.、dim”等力度符号来控制曲子的局部力度及速度;甚至曲谱中会直接写上“Scherzando(嬉戏的)、Solennemente(庄严的)、Teneramente(温柔地)、Strappando(粗暴的)”等表情术语来直接告诉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这些注释是作曲家最原始的表情,所以一定不要忽略这些符号,它们能最直接的告诉你演奏的方向。
当然,并不是每个作曲家都喜欢把自己的表情写在乐谱上,它们更喜欢给演奏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从而演奏出自己的特色。对于这种谱子,就需要我们对音乐要有一定的审美,一个演奏者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能力。
力度可以控制情绪的起伏,弱的力度可以表现平静、柔和,强的力度可以表现激烈、兴奋、愤怒。力度范围也是分级别的:一整首曲子有一个整体的力度,每一个乐段也会有不同的力度变化,每一句,甚至每一个音的力度都会影响整体的感觉。
速度的控制也是有起伏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一般会在曲子的结尾做渐慢处理。其实在曲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速度,并配合音符的力度,共同表现情感。你甚至可以对每一句的结尾都做渐慢处理,或者在曲子的高潮部分做适当的渐快。
当然,“力度”和“速度”只是形成演奏语气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音乐的适当改编、对调音盒的利用等多种方法,配合着“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使音乐充满生命力。
总之,“音符弹对了”并不等于“音乐弹好了”。一首曲子的情感,是通过对“力度“和“速度”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配合,在微妙的变化中营造起来的,我们要多听、多练,形成对音乐的审美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曲子才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