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新中国的第一部儿童彩色故事片《祖国的花朵》,导演严恭请刘炽为影片作曲,他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乐于为孩子们写歌。
7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颐和园的蓝天碧波、绿树红墙格外明媚。导演严恭、苏里带领影片摄制组的全体成员和一大群十二三岁的孩子(电影中的小演员和群众),一起来到万寿山体验生活。作曲者刘炽也跟着一起来了。
刘炽永远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在颐和园里,他跟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疯闹玩耍,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可制片、剧务领着孩子们上小船,要去寻找水上的感觉,他在昆明湖边犯难了。刘炽从小有两怕:一怕鬼,那是童年时在西安三仙庙里打扫佛堂,听了许多鬼怪的故事;二怕水,他不会游泳。心里直犯嘀咕:上船吧,怕水哟;不上船吧,又怎么能熟悉水上的环境、感觉,还有孩子们划船的情趣?正在犹豫之中,孩子们热情地喊着:“刘叔叔,赶快上来呀!”刘炽则硬着头皮登上了小船。
与刘炽同船的有三个孩子,孩子们荡起了双桨,小船儿推开了波浪。可刘炽紧抓住船舷,一动也不敢动。孩子们划呀,嚷呀,湖面上便荡漾着欢声笑语,那活泼的神态,真像是一群小天使。刘炽被孩子们的情绪感染了,也不怕了。便跟孩子们赛划船,打水仗。还干脆脱了鞋,伸足水里,随流飘荡。就这样,一会儿石舫,一会儿土地堂,一会儿又是玉带桥。碧波、轻舟、欢声,让这个34岁的刘炽找回了童年。他以孩子的心境、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湖水、小船、风浪,在寻找歌中幸福少年的内心世界和节奏。
当船快到“犀牛望月”的那座铜牛附近时,刘炽突然感觉到了具体的乐章,这乐章在他脑海里显现时,他心里直跳,便立刻向划船的孩子喊道:“快把船靠岸,快靠岸!”三个孩子瞪大着眼睛望着他,“刘炽叔叔怎么啦?”“这首歌的旋律出来了,我得马上记下来!”其中叫李锡祥的孩子挺机灵,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刘炽叔叔来神了,来灵感了,快靠岸吧,不然神就跑了!”
刘炽上了岸,对孩子们说:“你们划你们的,继续去玩,我现在就写,歌儿写出来第一个给你们听。你们喜欢,就用它;你们不喜欢,我再写!”就在这“犀牛望月”小小的半岛上,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刘炽以腿为桌开始了他的写作。湖水轻拍岛石他全不知晓,只有心舟在旋律中荡漾了。20分钟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独唱部分和童声二部合唱部分完成了!
这时,刘炽点上了一支烟,一面抽着,一面悠然地望着万寿山、玉带桥,昆明湖上小船上的小天使,渐渐地从激动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便哼起了刚写完的歌曲,一遍,两遍……仔细地品味着,检查着,有几处不大好,便立即进行修改,又用了十几分钟。过后,再用孩子们的口气和心理,在心中默唱着,揣摩着。歌曲确实表现了孩子们的心情和趣味,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刘炽这才感到满意。
待歌曲写完改好后,孩子们也玩够了,上岸了。刘炽让严恭和苏里把孩子们集中起来,便掏出刚写好的歌片唱给大家听。“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一曲唱完,孩子们乐了,拍着手说,“真好!真像我们刚才在船上玩的时候的情绪!”接着严恭、苏里,还有扮演老师的张圆,扮演志愿军的郭永泰,也都纷纷表态,这是一首切合影片需要的很好的儿童歌曲。得到了大家的首肯,刘炽非常高兴。准备一回到新街口天平胡同的住地,就马上着手完成管弦乐的总谱。回归的路上,孩子们的辅导员柳兰建议将歌改成三拍子,可能会好听一些,他便答应试试。第二天,刘炽将两首歌交给了柳兰,让孩子们对照着唱,比较哪种更好。孩子们一致认为还是原先2/4拍的好听,也适合划船的节拍和感觉。这样,《让我们荡起双桨》才最后定稿。
随着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放映,《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而成了儿童歌曲的经典之作,并选入了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滋润着几代人的心田。孩子们乐呵呵地唱着,感受着幸福;大人们轻轻地哼着,回味着童年。“文革”后恢复的稿费很低,每年教育出版社寄去5元人民币的稿酬,其时刘炽住北京的北郊大羊坊,这与进城去邮局领款的路费相当。刘炽笑了,就算是给孩子们的奉献吧,也不去领了。康克清在人民大会堂给刘炽颁了奖,是在代表全国的孩子们对作曲家表示感谢,刘炽得到了社会的褒奖和回报。
音乐无国界,外国的孩子和大人也爱上了这首优美的歌曲。2000年,为刘炽传记的出版,笔者去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吴朋告诉我,《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的两首中国儿童歌曲之一(另一首为《我爱北京天安门》),他便建议我以此作为传记的书名。我接受了,只是加了个副标题“追寻刘炽和他的旋律”。而以《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名作借代,以彰显其高度的艺术成就。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昨天唱着,今天还在唱着。每当这歌声响起,我便会想起李锡祥那句话,“刘炽叔叔来神啦”,依稀刘炽的神魂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而荡漾起一拍拍深情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