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厅被音响厂商森海塞尔冠名,称呼改为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一石激起千层浪。更名也好冠名也好,性质的不同折射出这一事件引发讨论的两个核心。其一是商业植入,其二是品牌更名。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名词的组合其实恰当地提出了文化走向市场的步骤,先要有文化,然后才是创意,最后方为产业。上海音乐厅在平移前有过放电影、开舞厅和游戏机房的历史,我也多有经历。平移后的若干年间,先后出现了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拳头产品,创意可畏,勇气可嘉,比如蒂勒曼与慕尼黑爱乐乐团的中国首演。此外克罗诺斯四重奏团与吴蛮、鲍比·麦克菲林、希拉里·哈恩、卡瓦科斯和佩佩·罗梅罗家族等诸多小而精致的中国首演一次次地述说了音乐厅节目的另辟蹊径和超前眼光。我不认为商业品牌会选择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剧场冠名。因此森海塞尔选择植入上海音乐厅,恰是音乐厅品牌价值、地标位置和文化底蕴的体现。
个别音乐人通过媒体传递出另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文化地标的上海音乐厅被商业冠名有失体统。其实,上海音乐厅也并非生出来就姓上海,本名南京大戏院,1949年“改姓”北京电影院,1959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厅,后来在特殊时期几度易名,方才有今天的称谓。而且这一品牌更名也并非连根拔起,而是在现有名上加个前缀,这并不妨碍大众和乐迷依旧以习惯称呼上海音乐厅,也不妨碍音乐厅的票面、铜牌、便签、发票、公章、地铁站牌和营业执照维持原名。森海塞尔品牌植入的力度在表面仅限于音乐厅门框上两块像夜总会标识一样的霓虹灯招牌和全新系列音乐会的称谓。我完全可以戴着Dennon耳机进入这座音乐厅而不会有任何不适。
然而整件事件的核心内容,绝不是音乐厅前的四个字,而是这一为期三年高达3000万元人民币的商业植入,会给音乐厅带来哪些改变,会给大众带来哪些好处?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有降低票价、改造扩音设备和拓宽节目等举措。窃以为,音乐厅还可以利用商业赞助带来的额外补贴认真挖掘自身品牌优势,比如像卡内基音乐厅一样建立档案馆并全部上线上网实行电子化,梳理过去八十余年历史并编辑成册回顾上海的音乐文化和昔日荣耀,在线直播录播现场音乐会或出版音像制品,贩卖更多、更丰富、更廉价的特许商品以及跨出上海甚至境外的品牌宣传和公关。
2009年,上海音乐厅更名50周年之际,召开了一次全球音乐厅高峰论坛,请来了卡内基音乐厅总经理克莱夫·吉林森爵士,还有日本东京三得利音乐厅董事长兼大提琴家提纲,我也有幸列席。这两处全球顶尖的音乐厅,恰好都是商业冠名的例子。卡内基的名字取自钢铁大王卡内基,三得利的名字取自饮料巨头三得利。它们均反射出商业赞助和品牌价值的共生双赢局面。但愿上海音乐厅能以此为鉴,连同上海大剧院更名的通用汽车中剧场,善加利用额外的资源与条件,不愧对乐迷、评论界与同行的期许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