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极具戏剧性的一生
世纪之交,浪漫和通俗交融的“果实”
理查德德·施特劳斯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他那漫长而曲折的一生中的功过是非令人感慨、一言难尽。他被称为“迄今为止,勃拉姆斯之后最有个性的作曲家,在首部歌剧《贡特拉姆》失败后,他一心写作交响音诗,《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等皆成为名作。但他又从头开始,先后完成歌剧《火荒》、《莎乐美》,1911年上演的歌剧《玫瑰骑士》更受到普遍的赞誉,至今仍是在世界各地上演最多的保留剧目之一。但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从不过问政治的施特劳斯出于对瓦格纳的尊敬,稀里糊涂被任命为国家音乐局局长。这时,他完成了歌剧《沉默的妇人》,在海报和节目单上坚持印上了脚本作者—苏黎世避难的犹太人作家茨威格的名字,激怒了纳粹当局被免职。1941年,施特劳斯因拒绝纳粹士兵借住,被驱逐出境移居维也纳。战争结束后,他被列入肃清纳粹分子裁判所的名单上,直到离世前一年才被允许回国,最终因为心脏病发而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喃喃自语:“死亡就是这样,同我写的《死与净化》一样。”
纵观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一生,充满了戏剧色彩,而他的艺术却像南欧和煦的阳光那样,充满了水气云雾般的纯清、欢愉。他的音乐出现在两个世纪之交,既写了上一个世纪人的痛苦、挣扎,也写了下一个世纪人的欢悦、迷惘。19世纪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的通俗主义,在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乐里给出了果实甜蜜却渗透着苦涩、脆弱单薄却又充满力量。他的作品大都是歌剧或音诗,尤其是他的音诗作品无论从艺术效果或艺术质量来说,都不亚于李斯特交响诗之后的其它同类乐曲。“音乐中的诗意,音乐中的表现”或许便是他真正的风格。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诗,是由19世纪末大管弦乐队丰富的音色、音响同激发起作者创作灵感的诗歌、传奇乃至哲言妥帖地结合,造就了一个新的艺术奇境。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似乎能听到了一位用活生生的音乐语言来说话、作诗、绘画的天才的声音。
特色
交响与诗的迷幻
青春岁月,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
虽然当我们聆听他的成名作交响诗《唐璜》时,时光并不会倒流到大师二十四五岁时的风华正茂青春岁月,但仍能让人感受得到这两首交响诗当年在欧洲掀起“施特劳斯热潮”的魅力。《唐璜》作为理性主义和情感美学交汇时代的产物,是作曲家对当时历史情况深刻思索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浪漫主义晚期音乐风格的一些历史情况。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著作所具有的一个普遍的特征就是高度的文学化色彩—音乐借用文学、绘画、诗歌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作曲家们不再希望停留在枯燥的技术探索层面,而希望音乐成为人类最具有情感表达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唐璜》是施特劳斯的音诗中最早出版的一首,故事取材自浪漫诗人尼可劳斯·雷瑙未完成之诗作。在音乐中最典型地体现了男人对于女人的无穷尽的征服,在旋律中你也许可以听到共鸣,但却不是这部交响诗所揭示的意义的全部。我们不妨将它分成两部分来欣赏,有别于中国古人“三凤求凰”那些“求”的软弱,唐璜在披露情爱身份的同一时刻也印证了刚毅的价值,只不过他选择了异性作为实现的方式,所以第一段音乐的对比度通过弦乐、小提琴、单簧管、法国号和管弦乐渲染得抑扬顿挫,很立体,也富有活力。到了第二段,音乐开始表现得十分具象,求爱、追逐、羞涩、躲避、诱惑、成功,都被长笛、中提琴、大提琴和管弦乐的错落有致渲染出来了。
相反,听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你会边听边和音乐中那个可爱的骑士一同做一场白日梦。早几年,《堂吉诃德》被推选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虚构作品,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人生中最大的难题—理想和现实间的矛盾。交响诗《堂吉诃德》是一首武士般角色的主题幻想变奏曲,描述唐吉诃德沉溺于阅读骑士的传奇,而决定成为巡游骑士所引发的一连串不可能的幻想,由引子、主题、10段变奏和终曲13个段落组成,堂吉诃德和桑丘此时化身成大提琴和中提琴,乐曲一开头双簧管则演绎着那位让我们的英雄神魂颠倒的美丽女子,忽然小号宣布巨人开始向她发起进攻,接着,我们的大提琴唱出英雄主题,战风车、斗羊群,最后败于武士之手,不禁让人觉得,当个翩翩骑士是那么斑斓,但低音部那固执的弱奏,像是喃喃提醒,“只不过是一场白日梦而已。”
巨制
深奥莫测的谱曲
微细复杂,交响乐团实力的“试金石”
提起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一定会想到他的歌剧《玫瑰骑士》。他是瓦格纳音乐的传承者,他的歌剧基本都是瓦式的。它用明晰的音乐结构写作,有歌曲、有咏叹调、有圆舞曲,是最迷人、而且充满情趣的喜歌剧,也有人说它与瓦格纳《名歌手》同为近代德国喜歌剧的“双璧”。这部歌剧的背景是18世纪维也纳的贵族社会,讲述了年仅17岁的单身伯爵“奥克塔维安”与元帅夫人“马莎琳”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爱故事,以奢华的庸俗生活为故事情节,是情人和婚姻交错的游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诙谐幽默,同时又充满了浪漫色彩,是迄今为止理查德·施特劳斯最受欢迎、上演次数最多,录音也最多的歌剧。
最感人的作曲恐怕要算用23件弦乐器演奏的这首交响诗《变形》了,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看到二战结束前几年,一个有感于家园被毁的忧伤、抑郁、沉思、浪漫,同时也是晚年施特劳斯的形象。那是1945年春,纳粹正处于崩溃之际,希特勒的疯狂挣扎给德国带来一场浩劫,当时已经是80高龄,处世淡泊的施特劳斯,此时却极度绝望,无比痛心于他所热爱的德国文化的毁灭。慕尼黑毁了,德累斯顿被夷为平地,曾经是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以及施特劳斯本人青年时代首演作品的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消失了。如果说早年他创作的《死与净化》只是一个虚构,那么,此时他所感到的这场悲惨的“变形”,却是实实在在的。这首曲目运用乐器繁多、气势磅礴、氛围阴郁忧伤,非常讲究乐团成员的高度默契与指挥的领导能力,此次由广州交响乐团来演绎,可以说是一次实力的大考验。
音乐家说
“他是最伟大的音乐说书人”
约翰·尼尔森将担任3月22日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当天,他将指挥广交乐团演奏《堂吉诃德》、《变形》和《唐璜》极具代表性的段落。尤其是23件弦乐器演奏的这首交响诗《变形》是他的最爱,“因为它是如此罕见,届时大家会听到难以忍受的美丽和忧伤。”
谈及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尼尔森用“最伟大的说书人”来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交响诗都是微型歌剧,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都很详细,虽然没有任何文字。我想,施特劳斯在交响诗叙述上的聪明和灵巧无人能及。”这次和广州交响乐团的合作,尼尔森直言“这是个奇妙的乐团”,“乐手们年轻而热情,我一直很喜欢美丽的广州。这次的乐曲搭配相当有难度,但方案非常好,很期待与他们的合作。”
毫无疑问,这场音乐会上,大提琴独奏戈蒂耶·皮卡桑是绝对的亮点,他与小提琴家雷洛·卡皮桑是兄弟,被公认为当今最富有才华的音乐大师之一。皮卡桑一直非常喜爱施特劳斯的作品,“《堂吉诃德》是最美丽的大提琴曲目之一。自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堂吉诃德之死可能是有史以来为大提琴所写的最漂亮的音乐。”当然,他也坦言,施特劳斯的作品涉及节奏和人物性格的复杂变化,有非常多很难把握的细节,同时也对乐团提出“统一而整体”性的要求。
音乐延伸
哲学、交响到电影
备受青睐的“查拉图斯特拉”
理查德·施特劳斯曾说过,“在我全部最重要的作品中,它是最光彩夺目的,形式最完美、内容最丰富、音色最独特……高潮迭起,妙不可言!总谱无懈可击……” 这部作品便是《查拉图斯特拉》。德国哲学大师尼采以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阐述超人哲学,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身为尼采信徒的理查德·施特劳斯,则以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向尼采致敬。它是从尼采诗歌一样的文字中升腾起的精神力量,理查德·施特劳斯以强烈的企图心,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实现了哲学音乐化的理想,将段落诗的韵味与情绪,描写得相当传神。全曲共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德·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得极为深刻。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施特劳斯敏锐的创作力,熟练的谱曲技巧,组织结构的节俭性以及和声色彩的独特性,赋予这首作品力量和美。可以说,此曲是一首哲学意味深浓的庞大交响诗,作品不仅有着作曲家对德国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成功地在音乐中传译出尼采的文学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