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铜管乐队演奏Tico Tico no fubá|妙趣生动,欢快愉悦
它是巴西作曲家泽昆哈·阿布鲁(Zequinha de Abreu)所作的一首肖罗音乐,作于1917年。肖罗 Choro ,台湾人将其翻译成“啼乐”,葡语本意是“哭泣”,是巴西音乐中一种重要的音乐类型。这种乐风起源于1860至187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之所以叫“啼乐”,是因为最初的曲风较为低沉哀伤、多愁善感,但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愉悦欢快的风格。Tico-Tico 是巴西的一种雀鸟,Fuba 是用玉米或大米磨成的鸟食。因此 Tico-Tico No Fuba 全称可译成“玉米粉上的雀鸟”,也有人译成“嘀咕-嘀咕”。在过去,巴西歌舞代表团访问中国各大城市时,这首名曲是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其实该作品最初起名为“Tico-Tico no Farelo”,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17年的某个晚上,在圣保罗州一个名叫桑塔丽塔度帕沙阔绰(Santa Rita do Passa Quatro)的小城,阿布鲁与他的乐队伙伴正在夜总会用钢琴和其他乐器演奏一个新谱的肖罗,客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但客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首新曲总共应有三部分,但当时阿布鲁只完成了二部分。当前二部分演奏完毕,阿布鲁不怯不惊,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单独即兴演奏了第三部分。而客人们显然还没有适应已有变化的节奏,情绪高涨,步伐变得热情而零乱,这时阿布鲁对着他的同伴大喊:“你瞧,这一对一对的人跳起舞来多像在玉米上觅食的雀鸟啊!”,因此这首曲子被命名为“Tico-Tico No Farelo”,但由于之前已有一首同名的曲子,故后来改名为这首巴西人民都喜爱的“Tico-Tico No Fuba”。巴西人热爱小动物,许多人家在门前空地或阳台上洒上一些玉米或麸皮作为鸟食。小鸟们是既兴奋又胆战,兴奋的是美食当前;胆战的是经常有人、狗、猫或其他动物在它们面前晃动使它们害怕。葡语中有一个非常传神的单词来形容小鸟此时的心情,即 espantadico ,这是一种冒险行为的愉悦。小鸟们吃食时,嘴喙与地面摩擦掷掷有声,但同时却需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就呼啦一下飞到树上;但一旦有机可趁又呼啦一下飞到地面。《雀鸟》这首歌曲准确地捕捉到了小鸟们的心态,旋律与歌词非常活泼有趣。这首曲子在1917年就已面世,虽然很多人喜欢,但只是在小范围内流行,而且当时只有曲没有词。直至1931年,由著名作词家尤里科·巴雷欧斯(Eurico Barreiros)填词,著名的指挥家高(Gao)指挥,库尔巴茨(Colbaz)交响乐队演奏。《雀鸟》被收入到唱片中广泛发行,这首曲子才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二十世纪40年代仅5年的时间,连续有五部美国电影使用它作为电影主题曲,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电影《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 由在好莱坞发展的巴西当红女影星卡门·米兰达(Carmen Miranda)主演及主唱,使这首歌曲取得了国际性的影响。在巴西国内,根据阿布鲁的真实故事于1952年拍摄了同名音乐电影《雀鸟》Tico-Tico no Fuba 。
播放次数:1683次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