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四重奏,最高雅的古典音乐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4-07

 

 

 

古典音乐包罗万象

从独奏到交响到歌剧,形式万千

但最高雅的莫过于——弦乐四重奏

 

歌德称弦乐四重奏为

“四个智者在交谈”

1

弦乐四重奏是什么?

 

任意四种乐器的组合?

 

虽然任何四种弦乐器组合都可以在文字上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但实际上该名词指的是一组由两把小提琴,(第一小提琴通常演奏高位旋律,第二小提琴演奏相应的低位旋律),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的演奏家团体。如果作曲家为其它的四种弦乐器配写音乐,如三把小提琴和一低音提琴,或是小提琴,中提琴,一大提琴和一把吉他,则应在配器上特别注明。标准的弦乐四重奏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乐,自18世纪以后,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写有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通常是四乐章的作品(小部份的弦乐四重奏为三乐章的,如莫扎特早期的弦乐四重奏。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乐章多者可达七章。),和交响曲一样有着复杂的结构。首尾两乐章通常是快板,中间的乐章,在古典四重奏中是慢板和舞曲(如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其余很多室内乐演奏组可看成是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本,如钢琴五重奏,即弦乐四重奏加一架钢琴,弦乐五重奏,即弦乐四重奏加一中提琴,大提琴或是低音提琴。弦乐三重奏,由一把小提琴,一中提琴和一大提琴担任。还有钢琴四重奏,用钢琴代替弦乐四重奏中的一把小提琴。可以说,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演奏形式的核心,其他多种形式均可以称为它的变体。

 

 

2

 弦乐四重奏凭什么?

 

 

 

“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是平等的,都要对话,甚至说的内容都一样重要,只是对话的时间有前后。在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上,有时是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有时是第二提琴和大提琴,有时是第一提琴和中提琴……”

——海顿

 

起初,弦乐四重奏是业余休闲之作,从未有人严肃地面对它。但是,作曲家们后来发现,透过音色同构型高的四把弦乐器的搭配,可以让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调和水平。如果再加上奏鸣曲以及四乐章形式的运用,弦乐四重奏俨然成为「绝对音乐」的最佳代言人。

 

 

渐渐的,弦乐四重奏成为专为有文化品味、爱好音乐的小众听友所写,作曲者不需要展现夸张、庞大、吓人(如交响、协奏曲)的结构,反而可以用更贴近私人内心的想法来创作,因此使得后世许多作曲家都十分愿意尝试此类作品,视弦乐四重奏为交响曲之外又一考验技法试金石。

 

至于弦乐四重奏成为室内乐中的主角一事,绝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音乐演进,而不是因为它比较会“抢戏”。无论在表现幅度、乐念阐述上,弦乐四重奏对作曲家都造成了“致命的吸引力”,因此愈多作曲家为它创作,也就让它有更多机会表现,自然地成为室内乐作品的中流砥柱。

 

3

 弦乐四重奏重要作品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室内乐在古典时期完成发展雏型,弦乐四重奏的基石就奠定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手中。就数量来看,海顿的八十三首(新一派的说法是七十四首)、莫扎特的二十三首、贝多芬的十七首,比起他们本身其它室内乐的创作都多出许多。

 

海顿将音乐织体架构在动机的发展上,完备了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堪称「弦乐四重奏之父」。莫扎特则锦上添花,以更抒情、轻松的语法延续四重奏的生命。

 

贝多芬则完全发挥立个人风格,贝多芬透过主题的发展,以及诙谐曲取代小步舞曲或中段的形式突破,不仅将弦乐四重奏的艺术推向第一个顶峰,更留下早、中、晚期风貌不同的创作,早期以弦律与和声为重,中期则加入交响化的声音,到了晚期彷佛内心密语。

 

01.海顿《“皇帝”四重奏》

 

 


《C大调皇帝弦乐四重奏》,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作品76号《厄多迪伯爵四重奏》中的第3首乐曲,弦乐四重奏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在第二乐章中,海顿采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为乐章的主题。实际上,这个乐章就是由这个主题加上四段变奏所组成的,但是,海顿并没有一味的简单重复,现在的德国国歌也采用了这段旋律。

 

 

02.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不和谐音”》

 

 

 

不和谐音并不经常出现在莫扎特的音乐中,而当它出现在这个以优雅著称的维也纳大师作品中时,它必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第一乐章独特而缓慢的开始小节中,出现了表现痛苦的和声,由大提琴颤音开始,过渡到中提琴,然后是第二提琴和第一提琴。然而,这段短暂的痛苦是为了迎接即将出现的C大调阳光快板,我们熟悉的莫扎特再度回归。

 

03.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是贝多芬‎于1825年至1826年间创作的单乐章弦乐四重奏,原本打算用作Op.130的终曲乐章,但由于乐章对于当时乐手的演奏技术要求太高,因而出版者请他另写一段新的终曲。一向不理会观众意见及口味的贝多芬却同意了,于是以作品编号133出版此赋格。

 

 

 

 

大多数19世纪乐评都不看好此赋格。丹尼尔·梅森批评此曲使人很“反感”,而路易斯·史波就称它及其它贝多芬晚期作品为“无法解释和无法修改的恐怖”。但自从20世纪初,人们对其评价逐渐好转,现在大赋格被认为是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之一。斯特拉文斯基说:“ 这绝对是首当代音乐,而且永远都会是当代的。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