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演4年学指挥 复出后又是“盖世神弓”
“我的琴已经有近300年了,温差会对琴上的木头造成影响。”如此注重细节的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在杭州大剧院上演了自己在杭州的第一场演出。
文格洛夫在小提琴界有“文神”之称。文格洛夫在北京与中国爱乐首次合作,谢幕9次,加演完伊萨伊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之后,他将琴放在后台,空着手出来谢幕,但观众们掌声不依不饶,他只好又返回后台拿琴,为观众加演了一首巴赫的《萨拉班德舞曲》。
小提琴不能轻易拿出来:因为有温差
文格洛夫像每个初来乍到的游客一样,对杭州以及西湖充满想象,他甚至觉得杭州的月亮也和自己以往看到的有些不同:“(月亮)很有趣。”
做访问的时候,文格洛夫的琴盒就放在脚边,他完全不懂中文,却能准确地说出“小提琴”三个字,显然是特地做了功课的。旁人想让他拿琴出来,他就礼貌拒绝,“有温差,刚刚排练的时候那里温度很低,这里温度高,我的琴已经近300年了,木头受不了。”对于自己,文格洛夫却完全没有在意温差:他排练时只穿了衬衫,在一旁看的人都冻得披着羽绒服。
“小提琴是我的母语,从小就开始学,跟我最为亲近。”4岁就开始拉小提琴、5岁时就在故乡举行了首次独奏会的文格洛夫,对小提琴的热爱毋庸置疑。但是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他因右臂摔伤几乎终止了公开演奏,直到2012年4月才复出。这是一段屡屡被提及的经历,文格洛夫笑着说:“其实,这4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充电的阶段,我系统而专业地学习了指挥。”
重返舞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说,初回舞台,“文神”曾经将协奏曲一网打尽的那种霸气已经不复存在,有些技巧性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直到今年7月,乐评人用“脱胎换骨”这4个字概括了他复出一年以来的变化:“让我兴奋不已的是5年前处于技术巅峰的‘文神’终于回来了。去年刚复出不久的他并没有恢复到演出的最佳状态,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自信心。这缘于文格洛夫这几年指挥生涯为他带来的积淀,已磨平了他的棱角,收敛了曾经的锋芒。”
反复演绎“神作”:并不枯燥
当文格洛夫带着他那把绝世古琴走上台,掌声瞬间响起,他微笑致敬,剧院灯光变暗,座位席上有观众架起了腿、调整了坐姿,开始和“文神”一起进入角色。
文格洛夫的“神作”,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资深古典乐迷都会告诉你,千万不要错过他这一曲。对于这首曲子,文格洛夫显然有他自己的解读:“这首曲子非常重要,在刚刚开始的生涯里都要演奏这首。柴可夫斯基包含了太多的风格,太浪漫就会太甜腻,太活跃就会跑题,太一板一眼就会没有意义,所以要综合这所有的技巧和感情色彩去演绎。”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06年在维也纳首演的时候,被人评价说太乏味。“当时小提琴手在演奏的时候没有太多技巧,就演得非常枯燥。小提琴家亚莎·海飞兹在表演的时候,拒绝演这首曲子,因为这首曲子太难了。”直到现在,柴可夫斯基被大家研究得彻彻底底,“大家都在演,就不那么难了。”
重复演绎这首“神作”,对文格洛夫而言“也不枯燥,因为跟不同乐团合作,有不同的经历。”在杭州,与他合作的杭州爱乐的表现也被他称赞,“杭州爱乐还是非常不错的,第一次排练,有些细节的地方感觉不对,稍微交流后就可以明白。建议在音色方面再改进,他们就像画家一样,需要不同的色彩去填充,今天是柴可夫斯基,明天是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国作曲家),就要强化区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