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音乐百科

为自己写下的挽歌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3-11-17

 

 

 

 

喜爱音乐的朋友一定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当语言停止时,就是音乐开始时。」,这句话的确点出了音乐最深刻的意义,一切无法用文字形容、也无法说出口的情感,就用音乐代劳吧。古今多少音乐家借音乐抒发己志,不论是生老病死,总能用音乐表达一切,而那种撼动人心的感动,往往比文字还更有力量。

若要为这句话找一位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我想柴可夫斯基会是很好的选择。1893年,五十三岁的柴可夫斯基正在构思他的第六号交响曲。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为什么要质疑我的音乐?交响曲不就是为了彰显那些言语无法表达,但却总在心中热切跃然的欲望吗?」从这样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柴可夫斯基是多么了不起的天才。在浪漫乐派后期,世人将交响曲视为绝对音乐中最艰深复杂的音乐形式,音乐家们若要置入个人情绪,往往选择形式简单的艺术歌曲或一目了然的标题音乐。然而柴可夫斯基却将交响曲视为抒发个人情绪的载具,当其他音乐家为了配器、为了主题发展,甚至为了顾虑别人能不能听懂交响曲而殚精竭虑时,柴可夫斯基却有余裕思考该怎么用交响曲承载他深藏心中的欲望。

从另个角度来说,这句话也说明了柴可夫斯基到底有多少热切的欲望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音乐是他的宣泄、同时也是他的逃避。他无法改变自己的断袖倾向、也无法舍弃他意欲在俄国上流社会得到王公贵族尊重与成功的决心。于是,这两股相互矛盾的欲望无时不在他的内心拉扯冲突。他深知这是永远不能说出口的秘密,言语一旦戳破,那换来的不但是侧目,更是连生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的责罚。

幸好他还有音乐,这是他唯一的、仅剩的出口。抽象的音乐可让他避免有心人证据确凿的指控;而感性的音乐则可让他毫无保留的抒发情感。特别是内容越复杂、结构越错综的音乐,更是柴可夫斯基藏诸一切的保险柜,唯有破解那用音符构成的密码,才有可能解读他的心思、他的挣扎。

关于柴可夫斯基死亡的原因,官方记载的是因误喝生水、引发霍乱而死亡。然而这样的说法非但没有平息当时群众对他死因的疑虑,反而更突显俄国政府欲盖弥彰之心态。因为依照当时俄国医疗法律规定,只要确定罹患霍乱,其患者的住家居所均需全面隔离。然而当柴可夫斯基卧病在床的那几天,探病者众,当局却没有采取任何隔离防范措施;而当他过世后,当局还将遗体放置在教堂供人凭吊,甚至还有许多民众上前低头亲吻这位死于霍乱的音乐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也说:「音乐家因为霍乱而死,遗体竟然放在大堂供人瞻仰,简直前所未闻。」。种种迹象启人疑窦,因此柴可夫斯基其实是自杀之说甚嚣尘上,而会有这样的说法,其导火线正是他在十天前自己所指挥首演的最后一首交响曲《悲怆》。

这首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开始就透露了不寻常。为了铺陈气氛,柴可夫斯基要求低音管乐手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结尾用六个弱音记号吹奏结尾的四个音。六个弱音记号!这是多么难以想像的声音,这是气若游丝?还是奄奄一息?但可知就在下一秒,他却用上了四个强音记号。这种从高亢激昂跌入无底深渊的落差,绝对是交响曲音量对比的极限。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从炙热地心直窜永冻北极,从这个地狱堕入另一个地狱。

来到了第二乐章,一改气氛,竟是雍容华贵的宫廷华尔滋旋律。不对!再仔细听听,这华尔滋完全不能跳舞啊,用二拍子加三拍子所写成的五拍子奇特韵律彷若柴可夫斯基对俄国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讪笑。在优雅的旋律下包藏着不完美的残缺,如同悬丝人偶般被看不见的命运摆布却无力反抗。

前两个乐章道尽了柴可夫斯基的愁苦,第三乐章总算扬眉吐气。进行曲般精神抖擞的主题一扫阴霾,腾空跃起的动机听来与贝多芬起身与命运搏斗的意志同等惊人,就在第三乐章吹起反抗号角之后,迎接我们的应该是讴歌胜利光辉的第四乐章吧?!

不!柴可夫斯基毕竟不是贝多芬,他又一次重重摔落了。当浪漫时期的音乐家效法贝多芬,习于将终乐章描绘成胜利终将来临的伟大结局时;柴可夫斯基却在这首交响曲反其道而行,用无尽的悲伤阴郁点开主题。终乐章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弦都是古典音乐最极端的深沈与悲痛,好不容易在第二主题柴可夫斯基让旋律开展,彷若自天国降下了天梯迎接弥赛亚的到来。柴可夫斯基在此呕心沥血,用一生所写过最美的旋律抚慰受创的人心;却没想到就在临近天堂之门之际,黑暗再度袭来,阶梯隐没。那种从天堂直落地狱的痛,由柴可夫斯基娓娓道来,锥心刺骨。曲末,音乐彷若走入一条看不到尽头的小径;原本迎入天堂的宽容旋律在此竟成了踽踽独行的送葬曲,只见柴可夫斯基只身一人消失在黑暗中,没有道别、也没有回头,音乐就这样消逝....。这不是余音绕梁的意犹未尽,这是大悲无言的绝望。

1893年十月廿八日夜晚(是的,正是一百廿年前的昨晚),《悲怆》交响曲首演结束,柴可夫斯基在台上放下了指挥棒,台下观众一片静默。静默的原因并非感同身受,而是不解为什么柴可夫斯基竟然在终乐章安排了如此消沈、悲观的音乐。随后的掌声稀稀落落,隔日的乐评也冷淡以对。或许当晚的群众不解,但历史却告诉我们,这是柴可夫斯基为自己所写下的挽歌。其实群众反应如何,柴可夫斯基或许早已不在乎了;既然不在乎,他也就毫无留恋的离开这世界了。

九天后,十一月六号,柴可夫斯基离开了人世。俄国举国哗然,连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都同声哀悼。再过十二天,《悲怆》交响曲再次演出,这次俄国人民听懂了,终乐章结束后,全场哀恸。柴可夫斯基用告别取代了解释,让音乐说话,也让自己永远说不出口的秘密随着音乐飘向天际。

柴可夫斯基用生命写下的《悲怆》,你听懂了吗?
 
(转载自网络)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音乐百科】学习小提琴应该掌握的一些知识,..
  • ·【音乐百科】《西塔琴》披头士歌曲背后的印度..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
  • ·【音乐百科】古典音乐真的“净化灵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