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圣文
皮耶.傅尼叶(Pierre Fournier)于1906年6月24日出生于巴黎,父亲是陆军将领,母亲是位钢琴家,弟弟Jean也是位着名小提琴家,曾和钢琴家Paul Badura-Skoda及大提琴家Antonio Janigro组成三重奏,为西敏寺唱片公司录制不少唱片。从小傅尼叶就在母亲教导下学习钢琴,但9岁那年,不幸感染了小儿麻痹,失去了腿和脚的部分活动功能;因为无法控制钢琴的踏板,他转而选择了大提琴。他的启蒙老师是Robert Krettly的妹妹,很快地展现了他的天份,三年后就考进了巴黎音乐院。他先是在Paul Bazelaire的班上,后来又随Anton Hekking学琴,接受了从Jules Delsart以降法国大提琴艺术的最直接精华;同时他也向Camille Chevillard和Lucien Capet学习室内乐。四年后,17岁的傅尼叶获得第一奖从音乐院毕业时,前辈Maurice Maréchal即称赞他为「未来的大提琴家」;法国媒体则强调这位年轻人高贵而精致的风格,自然不做作、优美又充满感情的琴音。
音乐院毕业后为了生活,他担任Krettly四重奏的大提琴手,在电影院里替无声电影提供配乐,或是在展览会场里演出;长驻演出的戏院,就在著名的实验性剧场《古鸽房剧场》旁边。1925年,傅尼叶在和著名的艾德华.科隆纳乐团(Edouard Colonne Orchestra)演出后,开始受到瞩目,很快地开始他巡回欧洲演出的生涯,足迹遍及德国、英国、波兰及荷兰等地。1933年他受邀与柏林爱乐演出,接触到世界一流的音乐家,像是福特万格勒、卡拉扬、库贝力克等指挥家,更加拓展了他的声望。1937年至1939年间,傅尼叶接替卡萨尔斯在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的教职,1941年转至巴黎音乐院任教,直到1949年因为演出活动太过频繁,无法兼顾教学才停止。接替他在音乐院教职的,则是另一位着名大提琴家Andre Navarra。
阿波罗般的高贵音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太过影响到傅尼叶的事业发展。1943年他取代卡萨尔斯,和钢琴家柯尔托、小提琴家提博在巴黎演出全套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战后,他在英国和钢琴家许纳贝尔(Schnabel)、小提琴家西格提(Szigeti)及中提琴家普林罗斯(Primrose)的室内乐演出大受好评,四人并为BBC灌录了全套舒伯特及布拉姆斯的室内乐作品,可惜这个系列的母盘还来不及转成黑胶唱片之前便损毁了。西格提认为他们的合作是「音乐经验的最高峰」,而早在30年代就听过傅尼叶演奏的他,相隔10多年后,还是对傅尼叶那「无边际的才华感到震撼,宣称对他「这些年来所发展出来的,阿波罗般的高贵美感及自信,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战后, EMI 的艺术总监李格(Walter Legge)亲赴法国拜访好友,作曲家浦朗克(Poulenc)和提博,想要发掘一些新人来充实唱片公司的阵容。这趟法国行,他总共找到三位人才:钢琴家富兰梭瓦(Samson François)、比利时小提琴家葛罗米欧(Arthur Grumiaux)和傅尼叶。这才发现,傅尼叶早已帮法国EMI录过音,曲目包括了舒伯特的《琶音琴奏鸣曲》、一些短曲、《罗可可变奏曲》及德弗札协奏曲等,只是,它们从未被发行。
极度优雅的乐句
1948年傅尼叶首度赴美巡回演出,在纽约和波士顿等地都获得极佳的回响。美国作曲家兼乐评家的Virgil Thomson在纽约《先锋论坛报》写道:「我不知道现今世上有那位比他更好的大提琴家……没有比在现场聆听他创造音乐更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了。」波士顿的乐评家也为他「丝缎般光滑的音色」和「极度优雅的乐句」大为赞赏,还将他与卡萨尔斯和傅尔曼两位前辈大师拿来相提并论。1950年代,他的演奏版图拓展到亚洲、非洲及澳洲;1959年他在苏俄举行巡演,1966年并代表法国担任第三届柴可夫斯基大赛的评审。
1956年他和俄裔妻子Lyda Antik(大提家皮雅第哥斯基的前妻)及家人移居瑞士,同时保留着法国籍;繁忙的演出行程之外,他也在瑞士各地讲授音乐诠释方面的课程。1963年,法国政府颁给他荣誉勋位爵士,翌年再颁发最高荣誉勋位。60岁那年,妻子过世,受到极大打击的傅尼叶暂停公开演出活动,有近十年的期间呈现退隐的状态,直到1976年左右,在日裔新婚妻子的鼓励下才以70高龄,重返演奏舞台。他曾在1980、81、82连续三年访台演出,笔者有幸听到最后一次的音乐会;1986年1月8日,就在计画第三次赴韩国演出前夕,傅叶因中风病逝于日内瓦。
为了纪念大师,英国曼彻斯特的Royal Northern音乐院从1988年起,成立了国际大提琴音乐节,重头戏就是由大提琴家克许包姆(Ralph Kirshbaum)担任总监的《傅尼叶奖》这个比赛。这个比赛每三年举行一次,开放给28岁以下,在英国居住或学习已经超过一年的新秀来参加,大奖得主除了安排在伦敦的Wigmore Hall举行独奏会之外,还有独奏会的CD录音发行。今年初最新出炉的得奖者是25岁Gemma Rosefield。
傅尼叶的音乐艺术
充满灵感,却不过份主观,傅尼叶的演奏除了精湛的技巧之外,他那生动而丰富的乐句和迷人的艺术感,吸引了无数乐迷;他竭尽所能地用简朴的手法传达出乐曲原本的风格。有些人喜欢将他的演奏拿来和卡萨尔斯比较,认为风格相近,傅尼叶虽然曾接替卡萨尔斯的教职,却没有和大师学习过。无论是在抒情抑或是技巧困难的乐段,在大提琴上吟咏,对他来说都是驾轻就熟。法国作家Colette形容得好:「傅尼叶的咏唱比许多声乐家的歌声还更美。」
在他的成长阶段,对他影响最大的倒不是大提琴家,而是如克莱斯勒、海飞兹和米尔斯坦等小提琴家,还有个意想不到的人:吉他演奏家赛戈维亚。从赛戈维亚的演奏中,他体会到如何由让人忽视的小品中,引发出美丽的声音和灵感。
傅尼叶演奏时的优雅,看似毫不费力,美丽的音乐就自然流畅而出,因此人们经常忽略傅尼叶卓越的技巧。其实傅尼叶右手的“弓力”向来是众人欣羡的焦点。有次在同辈大提琴家托泰里耶的演奏会后台,傅尼叶说:「Paul,我真希望能有你的左。」托泰里耶则回答:「皮耶,我才希望能有你的右手呢!」傅尼叶演奏时,身体动作不多,持弓的右手手肘抬得甚高;弓要拿得稳,但是手掌和手臂要能自在移动,这样才能同时结合力量和柔软度,创造出丝缎般滑顺的音色。他将有丰富表情变化的抖音,拿来和太阳多彩的光线作比较。
想要使自己的弓法技巧更臻完美,傅尼叶推荐从Sevcik小提琴练习曲改编而来一些练习,他也强调,最好能在严谨的节奏规范下练习跳弓,同时确保每个音的起奏都一样有着纯净而完美的音色。
傅尼叶的演奏曲目,包括了大部分的大提琴经典之作,而思想颇先进的他,对20世纪的曲子也挺有兴趣;他的录音里不乏高大宜、华尔顿(Walton)、布洛克(Bloch)、马汀(Martin)等,这些在20世纪的前半部都还算是十分现代的作品。马替奴(Bohuslav Martinu)的大提琴协奏曲,浦朗克的奏鸣曲,和马第侬(Jean Martinon)的协奏曲,都是提献给傅尼叶的,他同时也为这些曲子作了首演。如果是实在太过前卫的音乐,他还是敬谢不敏,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无法表达音乐的理念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