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乐评也是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作者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4-07-25

 

 

 

 

 

7月22日,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田艺苗在其微博中写道:“音乐不可分析成音程、和声、曲式、频率,就像人不可拆分为骨骼、血肉、神经一样。”此言一出,即触动了学院派的神经,有人反驳:“音乐之所以感人,正因为有其本身的节奏、音程、线条、和声、音色、结构、基因、动机、词汇、乐句、语调、语气、段落构造的内部组织……”
  
这么一个看似专业的话题为何引起我的关注,实际上涉及到许多音乐会的听众,大众普遍不能分析音乐作品,究竟他们的感受算不算作一种评论?田教授显然是在鼓励更多人亲近音乐,顶多有些讨好之嫌,而批评者则是一副诲人不倦的老师面孔,认真十足。首先,双方的观点并无任何矛盾。记得看“好歌曲”和“好声音”时,常常会有零星专业的点评、探讨,也会有激动感性的陈词,纵使观众不明觉厉,但并不因此感到任何说教,反而更加引人入胜。所以任何人对音乐发感慨,通俗易懂与一丝不苟完全可以并存。
  
其次,两种观点在社交媒体上“对立”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仅仅看到了一方的观点,而忽略了其观点的背景。田教授的微博附有两张现场讲座的照片,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她是在对一群人谈论什么。听众如果是专业院校的师生或者同行,她这番话话可能引起众怒。根据近年来田艺苗在国内多个城市举办音乐讲座和交流活动的经历,我猜测听众更可能是普通大众。对于一般人,特别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人,需要了解的是音乐带给人的感性认识和主观感受,而非作品的分析和专业术语,这叫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第三,乐评和其他评论一样,只要有论点有论据即可成立,赞或弹是另外一个问题。对于专业人士,若有敏锐的听力、手头的乐谱,论据可能很扎实。但这不妨碍一般听众比较简单的评判以及感性的证明。
  
古往今来,虽然一些音乐作品的诞生是为了技术练习或是理论实践,但绝大部分的音乐是用来给人听的,不管它是流行音乐、古典音乐还是摇滚音乐。当然,我想没人忽视音乐作品分析和理论的重要性。我曾在一位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前后翻看海顿几首弦乐四重奏的乐谱,读谱确实不亚于欣赏一位作家笔下的文字。音乐是一门充满技术的艺术,对需要艺术的人讲艺术,对需要技术的人讲技术,让两者都畅所欲言,对这个市场有益无害。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