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音乐专业的最大差异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描述。第一个角度是师资,第二是教育的方式,第三是中美教育本身基于的不同的核心理念。
中国家长开始让孩子三、四岁学音乐的时候,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得很远,所以更多的会把其作为为孩子增强日后的竞争力或者是看了别的家长安排孩子去上各种音乐课程而去随大流的。如果孩子能够坚持下来,在音乐方面发掘出了较大的潜力,通常家长就会比较满意。据统计,大概有30%的从小就学习音乐的学生能够真正走上专业从事音乐的道路,因为这条路的需要艰苦的付出和客服很多困难的能力。
那美国是什么样子的呢?相比较而言,美国人的想法则非常不一样。家长的培养理念也不一样。他们会坚持去让孩子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扬自己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并成为长项。美国的教育氛围和培养理念其实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去勇敢面对和承担自己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但中国家长更倾向于希望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能突出,所以中国的音乐天才出现伤仲永这种现象,有时候一开始很强,最后却不强了,大多是因为没有把孩子的长项发挥出来。因为中国缺乏这种平台,各类型的音乐学院是很难进的,资源的稀缺性也加剧了选拔人才的不公平性或者说对于公平的一种压抑。
那这种不公平性就会真的导致孩子的未来受到限制了。是的。地域不同,比如你在北京,我在上海,他在沈阳或者其他地方,音乐领域所能被配给的资源就非常不一样,老师本身的眼界和视野的宽度也会有差异。音乐,不像数学学科,对于后者,的确你是可以在家去闭门研究解题的,也不妨碍你会有比较大的发现。但是钢琴你自己闷在家里面,是不可能理解出音乐它本身的深度,去达到肖邦等前辈的高度的,这些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我觉得需要好的老师,师资有时候将决定一切。在中国,本身老师资源稀缺、平台缺乏、平台资源的不平衡等等,这种整体的因素会导致一些很好的音乐天才或者具有天赋的人,可能还在少年时期就停滞了他的脚步。
中国这边音乐类的教育,基本上是你要是已经成名了,才会有好的师资和平台给你,而美国这边的教育理念,一开始发现你这样的兴趣的话,就会有老师引导你,从小学,因为美国有预科,是蛮成熟的教育方式,它基本上从四、五岁的学生开始音乐类的学习,就可以进入到像茱莉亚、柯蒂斯这种顶尖的音乐学院,接受最顶尖的老师的教育。而在中国,可能你发现那孩子还不错,顶多送到刘诗昆艺术中心,这已经是有钱的贵族才能做的事情了,其他就在外面打野战似的,就是今天找一个老师,明天找一个老师,有些混乱。有的学生学到十几岁的之后,到我这里来,我也给他找一些比较好的老师开始学的话,就发现孩子已经摇头晃脑,各种不良姿势和学习方式融在一起,已经很难改变;其实孩子对音乐的领悟,确实有自己独到之处,真的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却受到了耽搁。以前他没有机会得到好的老师的教导,当地甚至就没有音乐附中。
你上河南找一找有这样的很专业的附中吗?山东基本上也就是几个。甚至有一些专业在整个中国也就只有两所到三所,虽然其实音乐就是一个很棒的形式,它很综合,可以把从小培养唱、跳,甚至还有一些表演的天赋,这对于整体塑造孩子的品格气质以及音乐素养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但是中国的学校很少。成功有的时候是什么?成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成功要在机会成堆的地方才能偶然碰得到,就跟概率很有关系的,你没有在有机会的地方转的话,或者是就那一个机会,你拼命地撞很多次,但是你没有撞到。
音乐之路的选择,其实对于家长来说,更是一个战略的选择,和教育的投资,对于家庭和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不是去美国,去金字塔尖的朱莉亚、柯蒂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这样的学校是最有价值的呢?其实不是的。排名前三的学校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学校,我不是特别愿意说排名,但是如果一定问的话,就说一下好了,你是硬从排名看的话是,罗彻斯特大学伊士曼音乐学院是非常有名望的学院,而第二、第三名,还没有那么稳定,通常我们看到的可能会是茱莉亚柯蒂斯、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其实我建议如果看排名的话,应该把前十放在同一个水平线,而且这些学校之间教授资源是互相流动的,教育资源虽各有所长,但都非常棒,所以请家长朋友们也不必太担心。最后送给广大家长朋友和学子们一句话:是金子,一定让它及早发光。也希望我能日后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