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名调,清曲曲牌多。本版特设“音韵扬州·清曲漫笔”栏目,邀请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对扬州清曲的若干著名曲牌作深度系列解读。 《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双叠翠》。一般认为,《鲜花调》就是《好一朵茉莉花》的前身。 1804年,英国人巴罗在伦敦出版的《中国游记》中最先记录了它的五线谱。将近二十年之后的道光元年(1821),中国人贮香主人的《小慧集》刊载了它的工尺谱(另一说是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1926年4月25日,意大利作曲家浦契尼的歌剧《杜兰朵》在米兰斯卡拉大剧院首演,剧中用了四段中国音乐,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幕的童声合唱《茉莉花》。它的歌词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奴有心把你摘下,送给别人家。”这与今天流行的《茉莉花》如出一辙。可以说,《鲜花调》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早在清代中叶,《鲜花调》已在扬州流行,乾隆年间的戏曲集中已有《鲜花调》的记录。清代中后期,随着《鲜花调》演唱范围的扩大,它也逐渐衍化成各种不同的唱法,如《武鲜花》《活捉鲜花》《戏叔武鲜花》《好一朵鲜花》等。 一般认为,《鲜花调》就是《好一朵茉莉花》的前身。它的曲调比较质朴简单,而民间歌曲总是由质朴而逐渐发展为华彩的。现在《茉莉花》已经成为扬州的市歌。2002年4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长篇报道《茉莉花香飘四海》,开头就指出《茉莉花》是“苏北扬州的民歌”。扬州市第五届政协全委会开幕,会议收到的第一份提案是《建议将〈茉莉花〉定为扬州市歌》。后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把《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歌。据说在中国,把民歌定为市歌,这是第一次。 《鲜花调》,与《茉莉花》是“同一首歌” 从文献记载来看,扬州毫无疑问是最早传唱《茉莉花》的城市。清人钱德苍于乾隆二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63-1774)编纂的《缀白裘》一书,汇集了当时扬州舞台流行的大量地方戏剧目。其中在《花鼓》一剧中,明确标出使用《仙花调》(即《鲜花调》),其实也就是民歌《茉莉花》。《茉莉花》为什么又称为《鲜花调》呢?原来,这首歌本来有几段唱词,前面两段唱词是: 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 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她。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现在流行的《茉莉花》,其实是第二段唱词的衍变。按照约定俗成,民歌通常以首句唱词作为题目。因为当初歌词第一段首句是“好一朵鲜花”,故历史上被称为《鲜花调》;后来因为第二段歌词更为流行,首句是“好一朵茉莉花”,题目自然就成了《茉莉花》。就音乐的基本旋律而言,《鲜花调》和《茉莉花》实际上是“同一首歌”。根据《缀白裘》所载,《鲜花调》一曲在乾隆年间已经融入戏剧,传唱扬州。据此可以推断,她作为原生态的民歌,在扬州的流传理应更早,因为民歌是戏剧音乐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