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芭蕾还是芭蕾浅谈俄罗斯芭蕾音乐(下)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30

 

 

●芭蕾还是芭蕾浅谈俄罗斯芭蕾音乐●

当我们在今日谈论俄罗斯音乐时,脑袋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搭配着优美芭蕾舞之芭蕾配乐。在柴可夫斯基之后,俄国又接连诞生史特拉汶斯基与普罗高菲夫两位继承其香火的音乐家,在芭蕾配乐上大放异彩,我们若想要精选十部最精彩的芭蕾舞剧,这三位俄国作曲家必可包办其中七至八部。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俄罗斯有哪些精彩的芭蕾舞剧音乐!

起飞的《火鸟》

当《睡美人》逐渐在俄国打响名号,然而俄国以外的地区仍籍籍无名,直到由戴亚基烈夫(Sergey Dyagilev,1872-1929)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团(Ballets Russes),于1921年在伦敦推出此剧,外国人才逐渐认识《睡美人》。为了避免过于冗长导致外国人无法接纳,戴亚基烈夫版的《睡美人》配乐由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做了若干更动,戴亚基烈夫与史特拉汶斯基可以说是《睡美人》外销的推手,而他们两人在俄国芭蕾配乐上,也扮演了传承的角色。戴亚基烈夫之于史特拉汶斯基,就有如维塞弗洛斯基之于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在俄国境内打好基础,史特拉汶斯基则迈向国际。

原本念法律的戴亚基烈夫乃俄罗斯最伟大的芭蕾舞制作人,他不小心跨入俄国艺文界,博取艺文人士信赖后,先于巴黎引进俄国绘画与音乐会,下一步则是将俄国芭蕾介绍到国外。此时俄国芭蕾舞正历经一场大转变,带头的是马林斯基剧院的舞蹈家佛金(Mikhail Fokine,1880-1942),与追随他的一批才华洋溢舞蹈家,包括巴芙洛娃(AnnaPavlova,1881-1931)、卡莎维娜(Tamara Karsavina,1885-1978)、尼金斯基(VaslavFomich Nizinsky,1890-1950),他们与戴亚基烈夫一拍即合,于是合组了俄国芭蕾舞团进军巴黎。1909年,他们在巴黎举行第一次公演,推出《伊果王子》(Prince Igor)、《克列奥佩区拉》(Cleopatre)、《仙女》(Les Sylphides)等五出剧目,其异国风味的华丽舞台,立刻吸引爱慕虚荣的巴黎人,因而获得爆炸性成功。

 

在远征巴黎之前,戴亚基烈夫在史特拉汶斯基的音乐会中听到《幻想诙谐曲》(Scherzo Fantastique)与《烟火》(Fen dartifice),觉得史特拉汶斯基是个人才,遂请他将肖邦的钢琴曲《仙女》改编为管弦乐,好拿去巴黎演出用。第一次巴黎演出后,戴亚吉列夫深感俄国芭蕾舞团缺乏原创音乐的剧目,因而委托李亚道夫(Anatol Liadov,1855-1914)为1910年在巴黎演出的《火鸟》(L'oiseau de Feu)一句写曲。然而李亚道夫却跳票,戴亚基烈夫赶紧找上史特拉汶斯基,尽管史特拉汶斯基对自己能否如期完成无法确定,仍冒险接下,因为他对俄国芭蕾舞团非常着迷,也急切想抓住与其合作之机会。

 

在编舞人佛金协助下,史特拉汶斯基战战兢兢完成《火鸟》。事实上,过程是作曲者每完成一段音乐,佛金就赶紧拿乐谱去排练并调整舞蹈内容,史特拉汶斯基也尽可能亲赴排练现场,毕竟其中有若干复杂的节奏必须与舞者沟通。巴黎首演由佛金担任编舞,卡莎维娜饰演火鸟,在同时上演的五出芭蕾舞剧中,《火鸟》果然最受欢迎,史特拉汶斯基一炮而红。巴黎的《晨报》(Le Matin)评论道:「音乐美得无法形容,是完全新颖且意义深远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前所未见。」当然,画家葛洛文(AlexanderGolovine)的舞台布置,与皮尔奈(Gabriel Pierne,1863-1937)的指挥也居功厥伟。

 

故事由佛金根据俄罗斯古老的传说《伊凡王子》及《火鸟与灰狼》编成,叙述伊凡王子抓到火鸟,火鸟给他一根具有神力的羽毛,王子遂释放火鸟。而后王子在羽毛与火鸟的帮助下,从魔王手中救出被囚禁的公主。全曲只有一幕二场,其中寂静可怕的气氛开始的序奏、节奏强烈的魔王之舞,与最后壮丽的大团员终曲,都是非常精采的片段。此外,受到老师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影响的丰富管弦乐配器,也是必听之飨宴。

 

《彼得洛希卡》灵光乍现

《火鸟》演出过后,史特拉汶斯基到瑞士小住一段时日,某日,当他正构思一首钢琴协奏曲,脑海中忽然浮现如下图像:一个木偶突然间有了生命,当魔鬼般的琶音如瀑布般泄出后,管弦乐接着爆发而出,小号也威胁般应答,在可怕喧闹声中达到高潮,可怜的木偶崩溃倒地,恐怖的结束从傀儡变为真人的生命。

有了内容,却苦思不出标题,史特拉汶斯基每天走来走去,就是想不出合适名称,以表现这个人物的个性。好不容易想出《彼得洛希卡》(Petroushka)的标题,史特拉汶斯基不禁雀跃三分,彼得洛希卡是俄国乡下常见的那种俗俗的名字,就像我们的春娇与志明一样,而且还带点傻傻的倒霉。史特拉汶斯基把心目中的《彼得洛希卡》以钢琴弹奏给戴亚基列夫听,他十分中意此一构想,立即要求史特拉汶斯基将它改写成芭蕾配乐,于是两人一起勾勒场景,完成大纲,音乐部分也陆续完成。戴亚基烈夫将所有舞台布置道具服装交给彼诺伊斯(Alexandre Benois,1870-1960)去做,水到渠成时,于1911年在巴黎由蒙都(PierreMonteux,1875-1964)指挥首演,负责编舞的仍是佛金。首演时,担任主角的尼金斯基把彼特洛希卡演活了,首演成绩虽不如《火鸟》,史特拉汶斯基本人却非常满意。

 

全剧由四场构成。第一场以圣彼得堡狂欢节市集为舞台,热闹的市集中,戏班魔术师施法赋予小丑彼得洛希卡、摩尔人、与芭蕾舞娘的木偶生命,以跳舞供人观赏。第二场在彼得洛希卡的居室。彼得洛希卡想脱逃未果,此时候芭蕾舞娘悄然来到,彼得洛希卡向舞娘告白,但不受青睐而离去。第三场在摩尔人的居室,芭蕾舞娘来到摩尔人布置豪华的居室,两人情投意合的共舞,彼得洛希卡怒火中烧,冲进屋内与摩尔人争夺舞娘,却不敌而狼狈离去。第四场回到黄昏的狂欢节市集,在人群喧闹中,被摩尔人追赶的彼得洛希卡,终于被摩尔人杀死。魔术师出现将倒地的木偶彼得洛希卡拉回,突然,彼得洛希卡的阴魂出现,魔术师受到惊吓,逃之夭夭。

 

与《火鸟》相较,《彼得洛希卡》的音乐更富于冲击力,像彼得洛希卡灵魂之呐喊,就令人不寒而栗;《彼得洛希卡》也使用了更多的俄国民谣作为素材,例如描写市集之喧腾的部分;在和声上,《彼得洛希卡》更为大胆。至于题材方面,史特拉汶斯基已经可以自己构思故事,而毋需使用他人的剧本,这让他可以更丰富表现内心戏,这些无疑都是俄国芭蕾配乐又更上层楼的变革。

 

狂野《春之祭》

当《火鸟》快完成时,史特拉汶斯基脑袋中突然浮现某种画面:「一个庄严的异教徒仪式,围坐一圈的长老们,凝视着年轻处女狂舞至死,以作为春神之献祭。」这就是《春之祭》(Sacre du Printemps)的主题,这个想像在史特拉汶斯基的心中萦绕不去,于是向画家朋友洛瑞奇(Nicholas Roerich,1874-1947)描述景象,他热心反应,稍后再告诉戴亚基烈夫,他更是兴致勃勃,于是史特拉文斯基潜心作曲,1913年完成后,由于节奏颇不规则,加上戴亚基烈夫交给当时已经开始精神分裂的尼金斯基编舞,使整体舞蹈都太过复杂化,经过一百次以上的排练,才在巴黎为加普斯艾里西斯(Champs-Elysees)剧院做开幕演出。

演首当日,失败的编舞与难以理解的音乐,造成观众的喧嚣暴动,《春之祭》首演之夜可算是彻底失败。1914年,《春之祭》与《彼得洛希卡》在巴黎再度由蒙都指挥以音乐会形式演出,这次不但座无虚席,而且在没有舞蹈干扰下,观众反应无比热烈,一年前臭骂《春之祭》到体无完肤的批评家,竟然公开承认其错误。

背景是史前时代的俄罗斯的原始祭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的大地礼赞共八曲,描写白天礼赞大地的狂热之舞。第二部的牺牲之祭共六曲,描绘夜晚的恐怖献祭仪式。《春之祭》与过去所有芭蕾配乐作品相较,可以发现此剧的剧情简单到不行,全剧三十多分钟的音乐就只围绕在祭典上打转,这样的做法让音乐回归音乐,舞蹈回归舞蹈,芭蕾舞剧由《睡美人》的极度繁复华丽,简化到《春之祭》的完全单纯,不过剧情简单,音乐可一点也不容易,其节奏与和声都较《彼得洛希卡》更为复杂,旋律与音乐个性则是大胆狂野到极点,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但是芭蕾舞剧配乐的再次大革命,也是近代音乐的新里程碑,许多人甚至认为史特拉汶斯基终其一生的作品,都没能再超越《春之祭》。

回到从前的《普钦奈拉》

《春之祭》之后,史特拉汶斯基在不同时期又创作了许多芭蕾舞剧配乐,包括《大兵的故事》(L'Histoire dusoldat)、《普钦奈拉》(Pulcinella)、《缪思之神阿波罗》(ApollonMusagete)、《仙子之吻》(Le Baiser de la fee)、《牌戏》(Jeux de cartes)、《奥菲斯》(Orpheus)等,这些舞剧音乐不能说写得不好,然而成就上却都没有超越《火鸟》、《彼得洛希卡》、与《春之祭》,不过仍有像《普钦奈拉》的特殊巧思之作,模仿十八世纪意大利作曲家裴高尼西(Giovanni BattistaPergolesi,1710-1736)的音乐语法而做,剧中四处充斥着优美旋律,反倒成为史特拉汶斯基最和蔼可亲的作品。

缘起于戴亚基烈夫在米兰与伦敦图书馆里所找到的裴高尼西未发表手稿,他以此作为引诱,再找毕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制作布景服装,与当红的梅辛(Leonide Massine,1896-1979)来编舞,说服史特拉汶斯基根据这些手稿创作芭蕾舞配乐,史特拉汶斯基着迷于裴高尼西的那不勒斯风格,自然全心投入创作,这就是《普钦奈拉》的诞生经过。首演于1920年5月由安塞美(Ernest Ansermet,1883-1969)担任指挥,音乐、舞蹈、布景的一致性造就了完美演出,史特拉汶斯基对此次演出满意极了,他在自传中提到:编舞虽有小瑕疵,却是梅辛最好的创作之一,充满那不勒斯剧院的精神。除此之外,他自己担任主角,演出了一流水准。至于毕加索,他完成的是奇迹,我发现很难决定什么是最迷人的,是他的用色?设计?或是独到的发明?

 

共产党统治下的《罗密欧与茱丽叶》

与史特拉汶斯基同时期的普罗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1891-1953)一生共创作八出芭蕾舞剧配乐,前面五部创作于蛰居西欧时期,规模都不大,1932年回归苏联定居后所创作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 i Dzhuletta,Op.64)、《灰姑娘》(Zolushka,Op.87)《石花的故事》、(Skaz o kammenom tsvetke,Op.118)则皆为长篇,风格则更趋于浪漫,其中又以《罗密欧与茱丽叶》最为杰出,虽然不像史特拉汶斯基的芭蕾配乐那般具有革命性,但是其浪漫的色彩与优美的旋律,却丝毫不逊于前辈柴可夫斯基之作。若说史特拉汶斯基的舞剧配乐突破俄国传统,普罗高菲夫的舞剧配乐就是继承了俄国传统,双方各有其重要性。

 

1934年,当时担任基洛夫剧院(Kirov Theatre,就是原来的皇家马林斯基剧院)艺术指导的莎士比亚学家拉德洛夫(Sergei Radlov),提议以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茱丽叶》为题材创作芭蕾舞剧,他找上普罗高菲夫写作配乐。普罗高菲夫在回忆录中提到:「1934年底,同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谈起芭蕾舞剧创作,我表示对抒情内容感兴趣,并议定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为此,他数度造访拉德洛夫,并观赏拉德洛夫导演的话剧版《罗密欧与茱丽叶》。

拉德洛夫找来编舞家拉夫罗夫斯基(Leonid Lavrovsky)与普罗高菲夫一起编写剧本,他们遭遇了故事应如何结束的问题,普罗高菲夫原本希望喜剧收场,他觉得:活着还可以跳,死了就跳不了啦。尽管有歧见,剧本最后仍维持殉情的悲剧结尾。有了剧本,普罗高菲夫开始积极谱曲,然而基洛夫剧院突然改变初衷,以致于整个计划转由莫斯科的波修瓦剧院接手。

 

普罗高菲夫于在完成全曲钢琴总谱后,将乐谱送到莫斯科试演,立即因不适合舞蹈遭到拒绝。普罗高菲夫遵照剧院方面的意见大幅改订,然而上演计划仍因此延迟,导致他与波修瓦剧院的合约报销,但普罗高菲夫依然继续作曲,并于1936年完成管弦乐编曲。同年中,他从此芭蕾配乐中选出14曲,组合成两首交响组曲,先在波修瓦剧院演出第一组曲,翌年再演出第二组曲。完整的芭蕾舞剧先于1938年底在捷克的布尔诺剧院(BrnoTheatre)举行,苏联首演则拖到1940年初才在基洛夫剧院举行,接着春天又在波修瓦剧院上演,终于赢得空前成功。

 

 

全剧共分做四幕,内容大致遵循莎士比亚原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家族为世仇,然而两人却彼此相恋,最后只好以殉情方式来化解家族仇恨。普罗高菲夫在爱情场景中置入许多优美旋律,也将两大家族的冲突处理的非常富于戏剧张力。由于此剧创作于共产党政权统治之下,其艺术性没有样板化牺牲,更显露其价值,难怪芭蕾史学家称它是“苏维埃政权期间产生的最伟大舞剧”。

要听些什么?

 

虽然芭蕾舞剧要搭配舞蹈观赏,然而纯粹聆赏其音乐却更有意义。史特拉汶斯基曾说:尽管我为剧院写过许多作品,但一场完美的演奏只有在音乐厅中才能达到,因为舞台表演结合许多因素,只有在音乐会中,音乐才受到特别关照。这么说来,不被眼睛干扰的欣赏芭蕾舞剧,反倒能挖掘音乐中的内涵啦!

 

那么要听什么版本呢?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舞剧,建议普列文(Andre Prev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录音(EMI 573624,6CD boxset),这个版本的诠释充满故事性,仿佛在看电影一般,而且这个版本是由EMI最棒的录音师帕克(Christopher Parker)在音效最棒的Kingsway Hall录下的,不用说,录音效果超靓。

 

史特拉汶斯基的四出舞剧,则必听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L'Orchestre dela Suisse Romande)的版本(Decca 467818,8CD box set),这是不二选择,因为史特拉汶斯基说:我很幸运发现一个最了解我作品的人,后来也成为我最忠实的朋友,那就是安塞美。安塞美肯定了我长久以来的信念,那就是一个人若不了解现代,参与他周遭的生活,就无法深入了解过去的艺术。安塞美的本事是他能以纯粹的音乐方法来表现今日与过去音乐之间的关系。

 

普罗高菲夫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可以选择马捷尔(Lorin Maazel)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The Cleveland Orchestra)的版本(Decca 452970,2CD),这个精确的演奏不但是日本唱片艺术多年不变之首选,也曾被美国发烧天书选入最佳录音榜单。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