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现代音乐艺术——无调性音乐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0-03-08

 谈论到无调性音乐,读者们会想到的是勋伯格、韦伯恩以及马勒和策姆林斯基。无调性音乐对20世纪现代音乐有着巨大的影响。那么在1913年到底关于无调性音乐发生了什么事件,给作曲家和音乐史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1913年间,勋伯格组织的音乐会在音乐史上留下了相当浓厚的一次“耳光音乐会”。在由勋伯格指挥的音乐演出中,展现了他本人与他的两位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的作品。这场演出是以作曲家们的全新音乐风格进行呈现的,由此引起了大规模额群众骚乱,导致勋伯格的音乐会必须通过警察的介入而提前结束。

 

由于是传统风格派别听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去欣赏,那么突来的这种音乐的变化及发展开始了“Neue Musik” (新音乐)的讨论,随着诸多作曲家、研究者们的探讨便成为了人人说到的无调性音乐。

 

 

这种新音乐无调性的根本特征并不是一个正面的肯定性词语、而是用一个否答的形式来表现与描述的。在德文中,“无调性”这个名称出现1900年以后。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描述性词语在德语中的调性Tonalität与法语中调性 atonalité 一样,那么在法语中 Atonal 这个词的意思是无声调的或者说说是没有声音的。

 

无调性音乐是从1908年左右开始脱离了传统音乐风格及调式调性色彩以及偏离了传统的和声和曲式结构准则来进行发展与创新音乐的。而在当时包括现在,可能这种新的原则无法在传统的调性意义上被理解。

 

 

对于学习作曲的学者来讲或者研究与学习,可以从作曲史上信息美学原理(Dasinformationsosthetische Prinzip) 加以理解。按照这种原理,音乐的理解和接受可以被转述为审美信息的传递。

 

一方面是必须具有信息价值意义的,另一方面是它的表达方式是可以理解的。这种音乐一次次的转变和变革与创新在19世纪音乐发展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旋律调性和大小调体系在舒曼、李斯特、瓦格纳、贝多芬、布拉姆斯等作曲家们通过作曲技术的不断创新,如半音化的变音和声不断被丰富与充实、被详细化和复杂化临近这种音乐发展的表达。

 

 

 

 

 

在瓦格纳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能通过大小调理论加以解释说明的和弦和调性,它们的功能无法界定当时的音乐表现。像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可以这样说,欧洲传统的音乐调式调性在使用上逐渐的被“耗尽”。那么德奥艺术音乐在19世纪后半叶已经走到了调性的边缘,再一次的突破了传统音乐的界限。为了使音乐彰显出新的审美信息,由此以革命性的方式创造出“无调性”这一种新的表达方式。那么关于无调性音乐的路程是怎样的,我们在下篇文章会提到。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