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录音多如过江之鲫,本文以具备诠释新意,录音品质为基准,为读者选出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阿胥肯纳吉(弗拉基米尔) Ashkenazy),坚尼斯(Byron Janis),克莱邦(Van Cliburn),与贺夫(Stephen Hough)5个诠释版本介绍。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乐谱封面。
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的音乐由于深件影像感,旋律动听及浓烈的情感波动,颇受爱乐者及电影配乐欢迎,如经典名片【齐瓦哥医生】即运用了“G小调前奏曲”op.23-5。至于颇受欢迎且著名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op.18,既是作曲家本人从沮丧中重建自信之转捩点,更证明他是在柴可夫斯基之后最能写出优美旋律线的俄罗斯作曲家,便不只一次为电影所选用,如在2007年“蜘蛛人Ⅲ”也使用了该曲第二乐章.1975年Eric Carmen的畅销流行曲“All by Myself”(不知各位是否记得“史瑞克Ⅱ”的桥段?)也取得智慧财产授权,引用该曲旋律入乐,最近更因为日剧“交响情人梦”的话题性,在台湾现场音乐会炙手可热。
在该曲录音多如过江之鲫,而录音钢琴家,合作乐团均具备相当技巧而非泛泛之辈的情况下,要以华山论剑挑出经典级版本,已非易事。又由于作曲家以演奏家身分巡回演奏谋生时,在电气录音环境下灌录了自演版本,后人要全然脱离作曲家的诠释「阴影」,更不容易。笔者尝试以有无诠释新意,录音效果为基准,选出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1937-),坚尼斯(Byron Janis,1928-)予以介绍。
1. 李希特钢琴/ Wislocki指挥华沙爱乐管弦乐团。(DG 447 420-2,环球)
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李希特曾被前辈尤金娜(Maria Yudina,1899-1970)称作「那个只弹好拉赫曼尼诺夫的小伙子」,他不止一次录过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与华沙爱乐合作在Stanislaw Wislocki指挥下的1959年DG录音(环球代理),既见证1950年代后期李希特的琴艺及艺术境界,也促成他在1960年代到美国演奏的机会,意义重大。李希特在录音中展现强烈的自信感,证明他「弹得好拉赫曼尼诺夫」不是虚假,在细节处的处理展现其机锋见解;然而他却又不按牌理出牌,以将近35分钟的篇幅,三乐章结构接近「长 - 长 - 长」的方式处理(拉赫曼尼诺夫选择「短 - 长 - 长」的方式处理,录音约31分半),从序奏的和弦开始即放缓速度,尽可能延长旋律线的歌唱时间,形成强烈的压抑感。不过,他在第三乐章中和乐团抢拍,与前两乐章相较,更因达到情绪释放而具备狂飙感,整体图上和拉赫曼尼诺夫相契合。这张宛如洗三温暖的录音,着实在聆听过后倍感难忘。
2. 阿胥肯纳吉钢琴/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Decca 444 839-2,2CDs,福茂)
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
阿胥肯纳吉在柴可夫斯基大赛及萧邦钢琴大赛中均名列前茅,离开苏联到西欧发展音乐事业后,不止一次录制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更完成其全部钢琴曲录音,质量平均已属不易,近年在指挥事业之余,仍不忘以独奏家身分灌录新专辑。他和李希特在架构处理上较为相近,但和乐团协调度较佳,笔者选择介绍这次他和普列文(AndréPrevin,1929-)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于1972年的录音(Decca,福茂代理)。如果喜欢大会堂乐团声音者,可选择和海汀克(Bernard Haitink,1929-)的组合。阿胥肯纳吉虽然身短手小,但以减少分解和弦的时间差处理长大和弦,让他仍能演奏本曲,可说是「有为者亦若是」。而他对曲中具甜美部分的旋律线条的处理颇为突出,第三乐章和木管乐器的优美对唱颇富动感;整体结构分明有序,加以在普列文指挥下的乐团在声量上钢琴达到平衡,而不致将钢琴吞没,也让笔者印象深刻。
坚尼斯钢琴/杜拉第指挥明尼亚波里斯交响乐团(Mercury 434 346-2,环球)
3. 坚尼斯拜伦詹尼斯
霍罗维兹(Vladmir Horowitz,1904-1989)对后期浪漫派音乐的演奏,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钢琴家中自属翘楚。他演奏过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及篇幅更长大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但在其正式录音中从未留下“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录音,实是广大爱乐者心中的遗憾。而曾经跟霍罗维兹学习四年,后来走出个人风格,成为他少数对外承认的及门弟子兼朋友的坚尼斯,在杜拉第(Antal Dorati,1906-1988)指挥明尼亚波里斯交响乐团的1960年录音,也是爱乐者可以注意的演出。
具有裔血系,东欧移民之子的坚尼斯,相继受茱莉亚音乐院列文涅夫妇(Josef&RosinaLhévinne),马库丝(Adele Marcus,1906-1995),霍罗维兹的指点,对俄罗斯音乐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而他喜爱拉赫曼尼诺夫的音乐应展现在其灌录第一至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之上。他在1960年代前期曾是美苏文化交流计画中,首位赴苏联演奏的美国艺术家,1962年时,他再度至苏联举行七个星期巡回演奏会,因而与孔德拉辛(Kyril Kondrashin,1914-1981)指挥的莫斯科交响乐团录制拉赫曼尼诺夫“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及普罗高非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此专辑为美苏文化交流的重要里程碑。很可惜的是,他因罹患严重的干癣关节炎影响演奏,因为动手术而淡出演奏舞台;而坚尼斯日后勇于透过媒体公开病情,以公益活动及重回舞台的方式,唤醒世人对疾病的注意,实为毅强韧的生命斗士。
坚尼斯在结构上选择「长 - 短 - 长」,大不同于李希特与拉赫曼尼诺夫的观点大不同于李希特与拉赫曼尼诺夫的观点,但这不意谓如此处理下的慢板就不够美,不好听。在他的演奏中展现了史坦威琴音亮丽富光泽,应是笔者选择这几张录音中之最。即便在最强奏的段落,他的琴声也不会呈现爆裂,整体诠释风格细腻高贵,兼具推进活力,能和乐曲所需的激烈情感张力之间形成巧妙的平衡。在他演奏之下,阴郁气息相对淡化,但长大乐句的歌唱性相对突出,呈现诗意感,与拉赫曼尼诺夫喜欢歌剧的风格相契合。他以30分钟时间弹完全曲,整体技巧上令人咋舌,但却表现自然,丝毫不令人感觉到炫耀与压迫感,他使这首乐曲洋溢着想像力及清新氛围,这些都是坚尼斯的录音能在名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真要挑剔的话,就是乐团部分的木管在一乐章不尽稳定,造成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