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资料库 >> 好文分享

这些奇葩儿歌“细思恐极”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08

 


  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短小精巧、生动活泼。儿歌几乎是儿童与文学世界产生联结的第一扇窗口,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带给孩子们美的享受以及关于宇宙的启蒙认知。“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是月亮盈亏;“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是田野童趣……

  幼时习得的儿歌往往在成年后还能让人脱口而出,成为人们重回童年的秘密通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儿歌开始被加入了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有的内容甚至让家长无力吐槽;而对于传统的“经典儿歌”,新生代的家长们也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

  【有悖常识类】

  案例:《种太阳》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个 一个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许多的太阳/一个送给 送给南极/一个送给 送给北冰洋/一个挂在 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 挂在晚上/啦啦啦 种太阳/啦啦啦 种太阳/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种太阳/到那个时候 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 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家长吐槽: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初衷是要表达少年儿童想要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但是也太有悖自然规律了。南极、北冰洋,冬天、晚上?还让不让人好好活了?极地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种完太阳”后残酷的现实要怎么跟孩子解释?

  【暗黑童年类】

  案例1:《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跑得快 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 真奇怪

  家长吐槽:这是一首可以追溯到17世纪欧洲的法国儿歌,有一个起源版本说,这是一个兄妹俩相恋为世俗不容最后索性自残的悲剧。为了证明对彼此至死不渝的爱,哥哥最后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妹妹弄聋了自己的耳朵。所以,这原本是首“恐怖”的歌。就算不知道故事的起源,单单想象一下,一只没有眼睛和一只没有尾巴的老虎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这也不是个多么美好的画面吧?

  案例2:天上的飞机坠毁/地上的火车脱轨/裤衩飞/裤衩飞

  家长吐槽:坠机、脱轨是多么严重的交通事故啊,居然这么轻描淡写。“裤衩飞”说的是受伤人群吗?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对生命的尊重,真是细思恐极,充满血腥。

  【观念陈旧类】

  案例1:《好爸爸坏爸爸》

  我有一个好爸爸/爸爸 爸爸 爸爸 爸爸 好爸爸 好爸爸/我有一个好爸爸/做起饭来锵铛铛 锵铛铛/洗起衣服嚓嚓嚓 嚓嚓嚓/高起兴来哈哈哈 哈哈哈/打起屁股啪啪啪 啪啪啪/嗯 真是稀里哗啦/爸爸 爸爸 爸爸 爸爸 好爸爸 好爸爸/我有一个好爸爸/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打是亲来骂是爱/哪个不是好爸爸/爸爸 爸爸 爸爸 爸爸 好爸爸 好爸爸/我有一个好爸爸

  家长吐槽:这不是一个喜怒无常的神经病爸爸吗?“哪个爸爸不骂人?哪个孩子不害怕?”是在鼓励暴力育儿吗?“打是亲骂是爱”的观念早就过时了!

  案例2:有个大姐整十七/过了四年二十一/寻个丈夫才十岁/她比丈夫大十一/一天井台去打水/一头高来一头低/不看公婆待我好/把你推到井里去

  家长吐槽:这应该就是特定时代里的“娘亲”吧?一首歌谣让我看完了一出家庭剧,充满哀怨和报复。

  【恶毒缺爱类】

  案例1:《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家长吐槽:一首歌伤害了多少孩子的心?就算是歌颂母爱的伟大也不必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吧。孩子本来就是脆弱而敏感的,这不仅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孤儿、留守儿童听了难受,还会让别的小朋友嘲笑没有妈妈的人。

  案例2:《拔萝卜》

  拔萝卜,拔萝卜/嗨吆嗨吆,拔萝卜/嗨吆嗨吆,拔不动/老太婆,快快来/快来帮我们拔萝卜

  家长吐槽:有次孩子指着奶奶叫“老太婆”,我都惊呆了!后来才发现是这首儿歌惹的祸,好好的“称谓”不教给孩子,却让孩子从小学了这么没有礼貌的称呼。

  【成年早熟类】

  案例:皮皮虾我们走/去找一个男朋友/吃炸鸡,喝啤酒/还能一起手拉手

  家长吐槽:这是我家阿姨嘴里常常给孩子念叨的儿歌,这是什么歌词啊?找男朋友、喝啤酒?对我家不到三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没法解释清楚里面的意义啊!

  【简单粗暴类】

  案例:《车车车车》

  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车/有架车车车车/有架车车车车/有架车车车车/冲向你爸爸/爸爸 爸爸 爸爸/看住 爸爸 爸爸

  家长吐槽:我家孩子有段时间迷上了麦兜,每次看完电影都要听好几遍。一开始听到歌词,吓了我一跳,这是诅咒自己爸爸被车撞吗?后来才知道,是提醒孩子的安全教育歌。基本靠一个字单曲循环就成了首歌,也真是让人佩服。

  【细思恐极类】

  案例: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眼睛不会眨/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嘴巴不说话/她是个假娃娃/不是个真娃娃/她没有亲爱的妈妈/也没有爸爸/泥娃娃泥娃娃/一个泥娃娃/我做她妈妈/我做她爸爸/永远爱着她

  家长吐槽:怀孕时搜到这首歌,听得我起一身鸡皮疙瘩,觉得歌词阴森森的像诅咒。动画里的泥娃娃怎么看都像是一个真正的小孩的灵魂被封印在了玩偶里,而且这个孩子的灵魂依然活着,他看得见也听得见,但动不了,也说不了话。他甚至不能表现出自己的痛苦,他的表情已被固定成微笑,身体也永远在单调地摇摆。

  专家观点

  家长须辩证看待 做好过滤和引导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明认为,当今的儿歌惹来家长如此多的吐槽,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与时俱进的好儿歌太少。“过去的好儿歌是极有生命力的,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语言具体形象,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又朗朗上口,这样的经典近年来少了。”在徐明看来,造成好儿歌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人员不足;此外,与其他类型作品相比,儿歌对创作人员还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于所谓的“奇葩”儿歌,徐明表示,作为家长,应该辩证看待,有些儿歌被吐槽,是因为时代变化了;有些被误解,可能也有文化的差异。比如,被吐槽的《拔萝卜》中的“老太婆”,在北方人看来可能含有贬义,但是可能在南方某些地方文化中,这个词其实有着尊敬和抬爱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家长还应该做好“翻译官”和“把关人”。据徐明介绍,与中小学读物相比,和幼儿相关的儿歌、绘本、故事等内容相对来说更加开放和自由,“比如有的绘本中就可能会用到比较成人化的语言”。家长在讲给孩子听的时候,要做好“翻译官”,转化成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并适时对不当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引导。

  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为孩子选择儿歌呢?有二十多年从教经验的石景山实验幼儿园教师左振红提供了参考建议,她告诉记者,平时在一线教学中,老师们也会特别注意对儿歌的选择,选择时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方面,语言要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内容中能渗透相关领域知识,比如介绍四季变化的《四季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常规的《洗手歌》,介绍小动物形象习性的《小白兔》,培养幼儿美感和审美能力的《秋风》等。此外,老师们一般还会注意判断选择的儿歌是否能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及创作能力、是否能帮助幼儿掌握准确发音、口齿是否能清晰表达等,“总体来说,就是选一些孩子感兴趣,对幼儿欣赏、思维、想象和语言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教育意义的儿歌作品。”







 

版权声明:来源于古典音乐家网的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古典音乐家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过古典音乐家网书面授权的本网内容,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古典音乐家网”。违反上述声明的,古典音乐家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