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所以迷人,在于它的千变万化,谱子随时能够被改写成另一首曲子;
钢琴家之所以拥有古往今来众多粉丝群体,除了过人的天赋和超凡的琴技,还在于他们旗帜鲜明的个性,迥异的脾性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
今天,就和大家来认识那些古典钢琴大师们的生平与独立于众人的真性情吧~~
拥有孩子般笑容的暖心钢琴大家
霍洛维茨是斯坦威钢琴公司的签约钢琴家,他外出举办钢琴演奏会的气场也特别大:无论到哪,都一定要用自己的斯坦威钢琴、自己固定的调律师、夫人万达(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之女)也必定随同。最不可思议的是,霍洛维茨和其他的钢琴家还有所不同,在演出前不太喜欢练琴。
在一次外出巡回演出前,霍洛维茨根本就不去碰琴,一直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夫人万达见霍洛维茨很长时间不练琴,便提醒他道:“你还没练过斯克里亚宾的那首作品呢,节目单上有,马上要演出了,可我一次都没听你弹过那首啊!”霍洛维茨一听马上火了:“什么?你叫我练琴,你不知道我从不练琴的吗?那首曲子我不是在好几年前弹过的吗?好吧,我现在就弹。”接着,他就走到钢琴旁弹了起来······
据后来在场的人回忆道,当时霍洛维茨弹得美极了,大家都被他的音乐所陶醉,一曲罢了,霍洛维茨脸上浮出了常见的孩子般的笑容,大声说道:“你们听见了吗?我记得!我会弹!”
在霍洛维茨充满童心的另一面,他也是非常任性的。有一次在彩排过程中,霍洛维茨演奏状态不太好,老是有错音,调律师摩尔在旁大概说了一句什么话又激怒了他,霍洛维茨当时拿起茶杯居然就想朝摩尔砸过去。后来在众人的安抚下,才慢慢平消怒气。事后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不妥后,用眼神向摩尔表达了歉意,完全跟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大师风度。
然而,另一方面,暖心的小故事亦能让人默默从心里感动而记住他!
有一次,卡内基音乐厅为他安排了一场音乐会,因为之前霍洛维茨一直隐居,已有十几年没有登台演出了,因而吸引了众多的乐迷。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前来买票的人非常之多。
后来,当霍洛维茨听说人们在排着长队等待买票时,就专门叫人订了几辆快餐车过去,给排队的人们送去了免费的咖啡和炸面包圈,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们是因为我而来的,我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他们。
喜怒无常的钢琴怪才
格伦·古尔德(1932—1982),加拿大杰出的钢琴家,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又不太容易让人接近的钢琴怪才。
他没有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公开举行演奏会的时间也极为短暂,在他三十二岁时就放弃了公演而转向了录音棚。但他所录制的80多张唱片却风行于世,受到了无论是职业音乐界人士还是业余音乐爱好者的一致推崇,他所录制的巴赫作品的版本,也被钢琴学习者视为权威的诠释。就是这样一位才子,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无法让人忍受的怪人。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季节,哪怕是烈日炎炎的夏日,古尔德总是身穿厚厚的呢大衣,头戴鸭舌帽,脖子围着围巾,戴着一副厚手套,另外还要随身带着一个类似流浪汉用的手袋,里面装满了各种药品和一大堆毛巾。
更为有趣的是,他还随身携带一把特制的凳子,这是他父亲为他亲自设计的琴凳。像我们一般人所用的琴凳高度大约是46公分左右,而古尔德的这把琴凳却只有35公分高,坐下去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但古尔德却一直坚持坐在这把琴凳上,完成了他所有的录音。
在平时的与人交往当中,古尔德更是喜怒无常。古尔德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害怕他的手会受到伤害,所以从不与人握手,身边熟悉他的人也都知道他的这一特点。
由于古尔德是斯坦威钢琴公司的签约钢琴家,有一次公司的调律师来为他的钢琴调音。因为知道古尔德对他的手很在意,调律师见到古尔德时并没有和他握手,而是把手放在古尔德的肩上对他说:“你好,格伦,见到你很高兴!”
未曾想到,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古尔德,他后来说调律师的手弄伤了他的肩部,迫使他取消了好几场音乐会,并要求斯坦威公司赔偿他30万美元。事后这位调律师心有余悸地和同事说:“别靠近他,千万不要,只管调音就是了!”
还有一次,古尔德要为德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施瓦茨科普夫伴奏录音,当时要唱的是勋伯格的作品。而古尔德自认为是诠释勋伯格音乐的行家,因此在录音过程中不停地指示施瓦茨科普夫该怎么唱,他一只手弹琴,另一只手指挥。
施瓦茨科普夫开始还一直忍受着,但最终还是被古尔德肆无忌惮的摆布给激怒了,她不动声色地停下来,走进录音控制室宣布了她的离去。而这时的古尔德对施瓦茨科普夫的离去根本无动于衷,休息了一会后又开始录了几首钢琴独奏曲,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经常缴纳违约金的任性钢琴家
米凯朗杰利(1920—1995),意大利杰出的钢琴家,1939年获得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米凯朗杰利参加意大利空军并当上了飞行员,后因参加反纳粹德国的地下抵抗组织而被俘入狱。被关了八个月后,他成功地从战俘营逃脱,1945年战争结束后他才开始恢复钢琴演奏。
令人吃惊的是,虽然有五年多没有系统地练琴,但米凯朗杰利的演奏水平却恢复得奇快,通过多次的巡回演出后,他很快就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当代钢琴大师。和霍洛维茨一样,无论到哪演出,米凯朗杰利只用自己所携带的钢琴和自己最信任的调律师,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钢琴没有运到演出当地的话,他就会取消那天的钢琴独奏会。
米凯朗杰利在音乐上是特别追求完美的,而且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有时候近乎于苛刻。比如:一场音乐会下来,听众和媒体都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但他自己可能因为不太满意,就会自我挑出一大堆的问题,继而闭门思过、苦思冥想。
在米凯朗杰利的视野里,他是完全不把听众和音乐评论家放在眼里的,对于人们给予的热烈掌声他也无动于衷,他只在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为此他曾解释道:“听众的掌声是献给贝多芬、肖邦和德彪西的,不是给我的。”
有时,因为自己的演奏状态不好,米凯朗杰利会自作主张地取消音乐会,有时哪怕听众都入场在等候他的演奏会了,他都会借故身体不适而推掉演出,把整场的听众置于不顾,为此他也经常要缴纳非常高昂的违约金。有一次因为他的无理由违约——单方面临时取消演出,主办方一怒之下扣押了他的斯坦威钢琴。
虽然米凯朗杰利常常招致非议,但好在他的妻子桂亚提对他理解至深,替他操办除演奏外的一切事物,直到1995年米凯朗杰利在瑞士病逝,桂亚提都始终陪伴在他身边······
退还贝多芬戒指的钢琴怪杰
费利德里希·古尔达(1930—2000),奥地利著名钢琴家。又是一位“音乐怪才”,但他不是前面介绍的那位格伦·古尔德,尽管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两位都是具有独特风格和令人费解的作派,但相对艺术趣味和音乐理念而言,二者却是大相径庭,毫无共同之处。
古尔达自幼便具有不凡的音乐天赋,十二岁时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十六岁时,一鸣惊人地获得了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从此名声鹊起。
随后,古尔达便以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奏家身份在欧洲各地进行巡回演出,1950年又来到了美国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独奏会,均获得了辉煌的成功。随着琴技的日益成熟,古尔达的演奏曲目也是不断扩展,上至巴洛克、下达二十世纪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在古尔达的演出节目单上可谓是应有尽有。
可是到了1962年,当他刚刚三十二岁时,古尔达突然对古典钢琴独奏感到了厌倦,开始热衷于爵士乐,并建立了爵士乐队。在此之前,古尔达一直是以演奏古典音乐而获得众多乐迷的,而之后,他又以现代爵士乐钢琴家、作曲家、音乐制作人的身份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和乐迷。有趣的是,自从迷上爵士乐后,他的角色转化也是非常之快:今天晚上还在演奏莫扎特的专场钢琴独奏会,而到了明晚他可能又和爵士乐队在演出爵士乐专场了。
为了表彰古尔达在古典音乐方面的杰出成就,1970年,维也纳音乐学院把一枚代表着极高荣誉的贝多芬戒指授给他,可没过多久,古尔达就把戒指还给了音乐学院,借此表达了他对维也纳音乐学院保守教育体制的强烈不满。 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舆论界的一片哗然!不少圈内人士表示惊讶和不解。但古尔达对这些似乎一点都不在意,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依然我行我素,故此后便有人称他为“钢琴怪杰”。
因比赛失利而一举成名的钢琴大师
波格雷里奇(1958—),南斯拉夫钢琴家。极有个性的天才钢琴家。十一岁时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十六岁考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十九岁时认识了格鲁吉亚的女钢琴家凯泽拉杰,在她的指导下,波格雷里奇的琴技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长期的相处中,波格雷里奇和凯泽拉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感情,虽然凯泽拉杰比波格雷里奇大二十岁,但波格雷里奇认定了凯泽拉杰就是自己的妻子,两人的个性气质既能互补又能相互吸引,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就在这前后两年的时段里,波格雷里奇先后获得了意大利钢琴比赛的大奖和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钢琴同行及前辈们都赞誉他为“当今世界乐坛上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前程远大,不可估量。”
可就在同时,波格雷里奇对音乐诠释中的另类解读方式和棱角分明的张扬个性也在其演奏中日益彰显出来,差点付出了艺术生命被扼杀的代价。
在1980年华沙举办的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二十二岁的波格雷里奇成了那一届的新闻人物。
因为历届比赛的要求是:凡参赛者的演奏曲目必须是肖邦的作品,而且要求演奏者必须要忠实于原作,并力求完美地表达出肖邦作品的意境。但波格雷里奇的演奏却与这些要求大相径庭,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表现。这在以往的比赛中还未曾出现过,其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听众对他的演奏反响强烈,但很大一部分评委认为它脱离了肖邦的原作精神,给了他零分,在第一轮即被淘汰。
为此,评委组展开了争论。阿根廷著名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波格雷里奇是一位难得的天才,不能因为其演奏的个性表现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可惜的是,没有人出来和她站在一起。一怒之下,阿格里奇退出了评委会,还特意在电视台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了评委会最终的评判是不公正的。
由于阿格里奇的愤然退出评委会之举,反而使波格雷里奇一夜之间成了国际乐坛的焦点新闻,整个媒体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偏向了波格雷里奇。
其后发生的戏剧性变化,让波格雷里奇因祸得福、名声大噪。那届的金牌得主,越南的邓泰松,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还不太知道他,但波格雷里奇却已走向了世界,演奏会签约、唱片签约、许多的合同滚滚而来。为此《纽约时报》曾评论道:“不管他对音乐的解释究竟是什么,但他显然是一位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