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美声有关发声机理的学说五花八门,而且后代爱否定前一代大师。但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持这些理论的大师都培养出了杰出的美声歌唱家。如20世纪美国的新机理学派代表范纳德(1909-1971)用科学实验否定了“窦声”,“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的重要性,甚至也否定了“胸腔共鸣”,他说,更多的是气管和支气管在起共鸣作用。但他培育了很多优秀歌唱家,其中就有女中音歌唱家霍恩,中国的李维勃教授(袁晨野的老师)也是范纳德理论的传人。
再如英国人凯萨里的音柱学说,就正面影响过大歌唱家苔特拉齐妮、吉利。凯萨里反对靠前唱,反对“关闭”概念,倡导咽音的运用。
再如提倡“靠前唱”的德国人丽莉·雷曼(1848-1929)也是一位杰出的声乐教师,她自己也扮演过170个不同的歌剧角色,既能唱灵巧的花腔女高音,又能唱戏剧女高音,自己也活了81岁高龄。
再如,波兰人雷斯克(1850-1925)倡导“面罩”唱法,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法国都有人照此方法唱成大师。
再如,法国人杜普雷19世纪倡导“关闭”唱法;再如,西班牙人加尔西亚(1805-1906)提倡“声门冲击”学说,教出了很多歌唱大师,其中就有乌萨托夫,乌萨托夫又教出了夏利亚宾(1873-1938)。加尔西亚自己也活了101岁,既是美声歌唱大师,又是歌唱养生大师。
我们由现代往前推,又特别注上这些大师的国籍,是说明意大利美声在这么多地方都有传人,但他们又是那么不一样,有的甚至冲突、水火不容,但他们的理论都培养出了歌唱大师,他们又多是从意大利人兰皮尔蒂那繁衍出来的。
为什么这些不同大师的科学发声理论都培养出了歌唱家呢?
第一,歌唱的生理机制多用的是平滑肌,也称不随意肌,即我们的意识不能直接指挥这些肌肉的运动。弹钢琴,意识指挥手怎么用劲手就听话地怎么用劲。你能想让声带开一条隙缝声带就开吗?让声带开成棱形的口声带听指挥吗?正是歌唱生理机能有这种“不直接听命令”的特点,于是人们就间接地指挥它们,用一些启发式、想象式的语言,指挥听话的肌肉群带动那些不听话的平滑肌。这样,表面看起来两种观念打架,但实际却起到一个效果。
如,杜普雷让学员唱高音时想象“关闭”,其实学员虽然想使劲“关闭”,但他的腔体也“关闭”不上,不过是转移,由口鼻腔转移到咽鼻腔。
如,雷克斯让学员唱高音时想象“面罩”,尽管学员使劲想“面罩”,靠前,但声音还是要经过咽腔、头部,然后走一弧线反射到面罩上。
第二,那些五花八门的美声理论创造者多是自己用此法唱出来的,然后才教学员。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又多是凭个人经验指出学员这样唱不对,这样唱对。有时自己随意一句比喻性的词语让学生找到了对的感觉,于是这个比喻性的词就成了一个流派的范畴,如“面罩”派。
范竞马曾慕名找科莱里上过课。范竞马回忆:“科莱里根本讲不出道道。只是反复地让我唱。我唱一遍,他说错,我改变改变方式,再唱一遍,他还说错。他就这样不断地说错。弄得我快没信心时,又唱一遍,他说对,让我找准这种感觉,固定住。我再反复练,固定住,就找准了出这种声的方法。要想从科莱里那有所收获,自己 一定要挖掘他,并能做出多种唱法。”
科莱里连比喻式的语言都不说,只凭经验说对错就让学员找着感觉。
和慧找弗莱妮上过大师课,弗莱妮不断地让和学员向前唱。可是和慧听弗莱妮自己唱并不是靠前唱,不过她唱出的效果声音是在前面。和慧说,或许她遇到的学员多唱得过重,让她靠前唱那是矫枉过正。
自己唱得非常好的莫那科,就很少教出优秀的歌唱家。有的不错的材料到他那学几年就毁了。为什么?因为莫那科自身条件太好了,几乎没有换声点,中声区到高声区直上直下,像个圆柱形实心钢。他以为男高音都该是他那种条件,照着他的经验练,结果好嗓子都练坏了。
研究意大利美声的教学史,我们看到一个问题,能教出歌唱家的教师,关键是有一双灵敏而理性的耳朵,随时能通过听觉判断出:这样唱对,那样唱不对。
沈湘先生有一句话影响我至今:什么叫好的歌唱?自己唱着舒服,别人听着也舒服!——这是歌唱的宗旨。别人听着舒服,自己唱着难受,嗓子很快就唱坏了。自己唱着痛快,别人听着难受,那一定是声音没找对,这样自己也不可能持续发展。